2019-12-02 09:33:09 信息来源: 原创 审核人:左燕平 阅读次数:4704 |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记者一行驱车从太湖出发,沿着太北线一路向北,行至55公里处,从九田街的桥头向右拐,即可迅速进入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刘畈乡马畈村境内。
站在山头眺望,整个村境几乎是坐落在几个山间盆地之中,况且从海拔300多米的皇帝尖俯瞰,村部所在地的中心村庄还呈一个葫芦形状,群众居住相对比较笼络。发源于该乡栗树村的术坪河贯穿全村,像一条银色灵动的玉链飘动在整个村内,而沿河两边的一个个村落镶嵌其中,宛如一颗颗珍珠熠熠生辉,闪闪发亮。盆地田畴,纵横交错,远山绵延,群峰叠起。
记者沿着山头顺势而下,进入村部附近。走过跨越树坪河的一座石桥,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干净整洁的广场,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居民楼房矗立在河岸,彰显出一派崭新的山村气象。
在新修的文化活动广场上,配备了健身器材、乡村舞台、活动室、篮球场,任由村民各取所需,不少村民三五成群,聚合一块,抑或聊聊家常,谈笑风生,抑或带着孩子高兴地玩着跷跷板、滑滑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久久飘荡,尽情地享受着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幸福休闲时光。
据该村支部书记戴小平介绍,近几年来,马畈村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紧紧抓住先后实施市级、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利好契机,在确保符合“七个一”建设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置换、整合、共享、改建等形式盘活现有资源,对现有的村部、村小、礼堂、祠堂、操场等场所进行绿化、亮化、净化改造,累计投入资金近210万元,逐步实现了村庄的美丽嬗变。其中,投入108万元,实施了老屋、中屋、龙团、永丰4个自然组的环境整治,涉及97户351人直接受益;建成了石井、余屋、中心、南山、中心村5个广场和树坪小学运动场;新建公厕6个,硬化水泥道路2.5公里3000多平米;安装节能路灯51盏、15米高的广场灯1盏、草坪灯7盏、夜景灯4盏;绿化面积1200多平米,种植桂花200株、杨树150株、紫薇501株、红叶石楠2500株、灌木200平米、樟草坪260平米。
同时,大力实施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全村的“硬件”水平。投入道路建设资金394.98万元,建成了环村道路,全长8.7公里的水泥路主干道通达全村,拓宽了屠家路、汪屋路、彭家路、余屠路、南山西路等组级水泥路达12.5公里,实现了全村23个自然组“组组通”;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01.33万元,完成了屠家水库整修、袁家堰、徐家堰修复、牛鼻子河堰、环村水毁修复等水利工程,53口当家塘现已整治13口,村内水利设施明显改善,农业灌溉得到有效保障;投入资金72万元为10户36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投入资金32万元为17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投入11.65万元实施了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确保了群众住房和饮水安全。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该村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立足长远,着眼大局,将“产业兴旺”的这根链条拉紧不放,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共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不断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马畈村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于2017年3月成立了太湖县平盛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并联手2017年6月成立的太湖县卓群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发展。由卓群合作社负责人詹诗宝牵头合作种植菊花。去年在马畈成功发展70亩金丝黄菊的基础上,今年增至100亩,直接带动当地76户贫困户就近务工增收,从事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等全程生产,预计亩产干花200多斤,产值30多万元。村里通过不同比例的流通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实行保底分红,甚至按照每年收益的情况,还可以进行二次分红。同时,合作社新建了一个1000多平米的菊花、竹笋、茶叶等农特产品加工扶贫车间,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作业,并依托企业带动、土地流转带动、劳务就业带动、入股分红带动、产业发展带动,着实壮大村集体经济,进而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记者在位于马畈组的菊花基地看到,满眼菊花盛开,遍野芳香馥郁,金黄色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妖艳,色彩迷人。只见基地里一片繁忙,十几名村妇正在高兴地细心采摘,人人脸上均无不绽放出喜悦的笑容;两位村民用竹竿挑着满桶的菊花小心翼翼地行走在狭窄的田埂上,送进附近的加工厂烘干、加工。基地负责人正在开启建在菊花基地里的喷灌设施,从附近河道里引水进行喷灌,确保菊花保花增产。放眼远望,散居在菊花基地旁边的那些村落,背倚山峦,面拥鲜花,一幅幅景致幽美的乡村画卷镶嵌在山间大地,装点着色彩醉人的金秋。
“我一直在基地从事管理,从育苗到栽苗,还有抚育除草,到现在采花。一年的管理工资是一万多块钱,加上务工收入大概有三万多元,既就近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家庭收入。” 基地管理人员胡治慎告诉记者。
“中心村改造以后,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群众的思想素质也提高了不少。目前,基地用的大多是贫困户,一年的收入最高的有一万多,最少的也有三千至五千块钱不等。” 村委会副主任辛茂盛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更有慕名而来的几位美女游客在花丛中赏花、拍照、发抖音,记录着惬意的生活时光,享受着美好的田园风光。
来自刘畈村的游客胡群说:“看到遍园的菊花,真的是很美很美。我已经拍了很多的视频和抖音,发了朋友圈,大家都纷纷点赞和关注。”
据了解,该村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其番鸭、黑猪、山羊、小黄牛等特色养殖基地已初具雏形,并涌现出一批象詹绪旺、詹学锋之类的能人大户和发展典型。2011年4月成立的石井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永丰山场已发展油茶500亩、毛竹300亩以及桂花、楠木200亩,新建土黑猪养殖场2000多平米,南山岭养殖小黄牛60多头;2017年6月成立的太湖县春风得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在屠家山种植茶叶800亩、经果林400亩。村里与安庆市永强农业公司合作新建800平米番鸭养殖基地,养殖番鸭3000羽。
目前,已建村级100千瓦和60千瓦光伏电站各1座、户用3kw光伏电站35座,改造村级茶园100亩,计划3年新发展茶园1000亩。卓群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白茶6万株,浙江客商种植白茶200亩40万株。预计今年村级集体经济可达40万元左右,一个产业经济发展的春天即将到来。
马畈村地处刘畈乡西北部,花亭湖上游,交通便捷,东连该乡老石井,西至弥陀通湖北,南连九田村接省道干线,北临弥陀田家,独特的盆地地貌,赋予了马畈山水、奇石、古寺、村落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017年,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记者步入村内,只见村头两块大石上镌刻着“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富润屋,德润身”等韵味悠长的传统经典名句,富含深厚的国学思想和马畈的文化底蕴。
据说,历史上这里曾是“戴姓”大户,人才辈出,清朝时出个宰相。现在马畈村部所在地是并村前的原术坪村址,这里的中心村有三个村民小组均姓“戴”。而距离这里2公里之隔的共和组也有“戴姓”,且是当时“戴姓”大户人家花钱所买的地方,用作“放马场”,因此久而久之就有了“马畈”的由来。
这里,依山傍水,背靠皇帝尖,面朝术坪河,三面环山,且有牛鼻河环绕村庄,环境优美宁静,翠绿掩映村舍。响水岩瀑布、三星伴月、美人照镜、九龙聚首、景贤祠、术坪桥等山水人文景点分布境内,是乡村休闲观光的理想目的地。旨在充分利用原生态竹林、河道、丘陵、稻田等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努力让游客感受观光旅游、乡村文化体验、花卉游憩、田园采摘、特色休闲等旅游体验,打造一个让游客满意的乡村旅游度假区。
伴着温暖的阳光,游客从九田街入口拐进塔步岭,下到余屋大塘,即可观赏到传说中的“美女照镜”,细细品味镜中美人。而在美女照镜后的大岗却有个神仙洞口,洞下有河床,内有神仙桌,供其打座。往下就是日夜流淌不息的“响水崖瀑布”,蔚为壮观。再顺流而下,即是该村最高的山峰“皇帝尖”。传说在元朝群雄割据、烽烟四起的时期,曾经有一位叫德宗的武将带兵逃到这里,占据此山,自称为皇,宫殿建造清阳安,后宫建造詹坪山,自此叫做“皇帝尖”。
这里,静安祠、景贤祠、亚元祠等百年老堂较多,古朴典雅,故事生动。传说雍正年间,詹家老屋有一个号为国遇、字为清仁的武亚元,为了标榜自己,一夜用双臂挟着两个石狮到家,建起了亚元祠,一直安卧在祠堂两侧,保留至今。
不仅如此,在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佳话之上,更有曾经参加工农红军的戴应开、参加地方游击队的戴盖凡、詹承焕等许多革命烈士和仁人志士,为共产主义事业肝胆相照,英勇献身,为这片红色热土甘洒热血,在所不惜,不仅成为今天人们难以忘怀的红色教育基因,更成为今天推动乡村旅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的红色基地。
如今,行走在马畈,既让人享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人居和谐环境,更让人感受到百姓思想熏陶传承的时代文明新风。
近几年来,马畈村一直把乡风文明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订阅相关报刊、书籍,组织村民学习并写出心得,把建设文明新村的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村里坚持立足“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宗旨,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引导全村552户1900多人争做“四有新人”,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最美农家”、“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以及举办春晚、篮球赛、拔河赛等诸多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全村已形成了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
正是在这种良好氛围的熏陶下,马畈村涌现出了一批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戴先荣在2016年特大洪灾中先后将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倒塌的房屋里救出来,在两位老人再次被卷入凶猛的洪水中,他又奋不顾身冲进洪水将他们解救并送到医院治疗,2018年被安庆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市见义勇为基金会表彰为“见义勇为”人员。金河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媳妇朱正娣,丈夫胡昌民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孩子正处幼年,公公胡治牛被评定为神经2级残疾,婆婆詹巧梅被评定为言语2级残疾。虽然家庭条件艰苦,可她坚持十年如一日精心侍奉两位残疾老人,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也没有说过一声累。她的孝心感染着周边的群众,成为左邻右舍口口称赞的“好媳妇”。
这些与时代合拍、同时代进步的文明新风正在马畈遍地开花,宛如村民房前屋后灿烂的鲜花一样争奇斗艳,让全村群众共享着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刘 辉 胡治进 刘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