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7 10:42:20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093 |
聚集种业强“芯片”,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种”出火红好日子,春天里我们正奋跃而上。
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2023中国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在三亚举行。本次大会上,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新种子,在这5500平方米的展厅里集中亮相,其中有不少你可能不知道的“黑科技”。
“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战略部署,我国种业振兴领域各项工作全面展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截至2022年底,共收集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4万份,保护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每年向科研、育种和生产提供有效利用10余万份。
种业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关乎中国人的饭碗是否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一粒种子,既记录着古老农耕文明的农学智慧,也蕴含着未来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端稳中国饭碗,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种子更是根本。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万亿斤粮食归根到底是科技人员和农民凝心聚力推进种业振兴,不断为中国农业“芯片”升级迭代,并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长出振兴的“好苗子”,以稳产能、高单产、优结构,赋能“中国粮仓”更加殷实富足,让“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盼头、农村更有看头,日子自然也越来越红火。
创新,攥紧农业“芯片”,让“十九连丰”的好局面“接二连三”。好种出好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源自主可控,关键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出一片天,就应扶持科研育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种业科研体制改革,推动科研基地基础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相分离,建立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也要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更要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培育育种能力较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
一粒种,一颗“芯”,是打通种业上中下游链条上的堵点,破解科研和生产“两张皮”的难题,促进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关系着14亿中国人的饭碗安全。新时代新征程,打好种业翻身仗,科研人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始终绷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攥紧农业“芯片”,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让种业强“芯片”种出火红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