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6 10:15:25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051 |
北中镇《宝坪村志》为安庆市首个《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它是一部反映和记载宝坪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村域文献。旨在通过真实可靠的史料,对自古以来,宝坪村的历史变迁和今天快速推进乡村振兴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了比较详细地记述,献给今人,留给后人,让人们了解宝坪、认识宝坪、探索宝坪、建设宝坪。
文化寻根,寻的是其发展的源头和根基,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但是,在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冲击和开发性破坏下,大量传统村落面临消亡的危机,村落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也流失殆尽,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编纂《宝坪村志》是保存村落历史文化信息、抢救、保护村落文化最好的方式,在县志办和北中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帮助下,如今,《宝坪村志》出版,这不禁引发了笔者对读村志、修村志的思考。
作为地方史志中的最小单位,村志是一份详细的历史,更是一份文化记录,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村落的自然形成、地理环境演变情况等自然史,也包括姓氏宗族、家谱族规等组织史,还包括民风民俗、庙宇古迹等文化史,可谓是“一方之全史”。而正是这无数个微观的“一方”,构成了宏观上的“四面八方”。
可以说,每一个村庄的发展都见证着中国的发展,每一步中国社会的进程往往都能在村志中找到烙印。一份村志,能为村民留下鉴古知今的文化遗产,能给旁观者留下研究民风民俗的生动记录,亦能给世人留下了解农耕文明的珍贵史料。
村志读起来不难,但背后的修志过程可谓艰难。修志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功,需聚一村之民心,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先要召开族人大会,推举一名德高望重的执笔人,家家户户能出钱的出钱、能提供场地的腾出自家场地……众人拾柴火焰高,乡里乡亲在编志过程中合力拧成一股绳。谁家先辈不畏生死、奋勇杀敌,谁家后生孝敬老人、乐善好施……以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物有了“主角光环”。一份村志,写下的是乡村表达,汇成的是集体记忆,铸成的是赓续奋斗的一村之魂。
修志编史的过程,也是留下乡村记忆、留住乡情乡愁的有效方式。数据显示,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自然村消失了90多万个。村庄的消失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乡愁乡情渐行渐远,而编写村志,全方位记下村庄面貌,能为后人寻根留下路径,让乡村永久地“活”下去。
修村志,其本质在于传承历史、发扬文化。通过记述村落建筑、名门望族来追溯村落的历史;通过记述村落规模、布局、人口、物产等反映人口来源、宗族兴衰、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体现环境与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通过记述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手工艺等文化形式,展示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强化人们沟通感情的纽带。因此,笔者看来,修村志不必一味追求其形,而是应保留其心、其根、其魂,寻找切合地方实际又多样化的载体,来承载这段厚重村史。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以往搜集的史料和实物放在一起,精心设计修建村史馆,让更多人有机会沉浸式感悟山村巨变。暂不具备建馆、修志条件的,可以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口述并录音,号召村里人为老房子、老物件、古树等拍照录像并妥善收集保存,教育子孙保护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尽可能多地留住“原汁原味”……不论形式如何,这份回忆留下来了,便是有意义的。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点,加入到保护、传承、发展村落文化的队伍中。
希望更多村志被记录、传承、发展,使其成果进入寻常百姓家,讲好乡村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描绘中国古村落底色,让正能量温暖人心,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吴承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