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部门动态
太湖:以工代赈惠民生 乡村振兴添动能
2024-07-25 10:28:01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039

太湖县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总抓手、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引擎,积极创新以工代赈模式,精心念好赈济精、快、实“三字诀”,不断激活振兴“新动能”,让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十四五”以来,太湖县共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23个,总投资8137万元,争取资金6796万元,发放劳务报酬1976.3万元,占以工代赈资金的比例近30%,带动就近务工群众1236人,开展技能培训1525人次,设置公益性岗位23人,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劳务“力工”升级实用“技工”

夏日炎炎,天华镇天华村百罗湾生态农业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村民们正在加班加点地施工,以保证7月底工程基本完工。

这天一如往常,朱书林来到村里的项目现场,进行每天的手上功夫:和水泥、搬石块、糊河道护岸。在别人眼里枯燥劳累的活,他却每天做得干劲十足。与十几年间手提大包小包、远走他乡的外出打工相比,在家门口稳稳就业,同时工资也令人满意就显得甘之若怡。

另外,在项目里务工还能参加技能培训收获技能知识,这种“授人以渔”能够让人终生受益的行为,更是让朱书林颇为惊喜。

“从一开始我就参与了这个项目的建设,现在已经做了五、六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有两万多元。我觉得在家门口能有这样一份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十分满意。同时在施工期间,参加了几次技能培训,掌握了砌石墙的技能,以后用得上。希望政府多实施这样的工程。”朱书林高兴地说。

据了解,天华镇百罗湾生态农业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作为以工代赈村自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河道护岸700米、消能坎6座、挡墙修复203米、生产步道440米。为建好该项目,该村“两委”组织成立7人理事会,负责组织务工、项目管理规划、开展技能培训、资金拨付、施工安全等各项具体工作。形成了“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综合赈济模式,为当地的“朱书林们”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经济收益。

天华镇天华村村委会副主任凌远功介绍,到目前为止,有99人参与务工,已发放劳务报酬135万元,同时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2万元。

在天华镇的以工代赈项目火热进行之时,小池镇白沙河(白沙段)河道治理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同样也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烈日当空,30多名附近群众正顶着炎热在白沙河道进行填土工作。白沙河畔土生土长的郝帅正挥舞着铁锹,清理树根、夯平软土。据他介绍,得知家乡有这个项目,便毅然从浙江回乡加入其中。对于这个决定,郝帅直言“这个决定太对了”!

“我之前是在外打工,得知我村有一个以工代赈的项目,就赶回来了。这个项目非常好,我在这里已经做了一个多月,就挣了六千多元。”郝帅说。

与郝帅经历颇为相似的,还有附近银山村村民郝进宏。今年58岁的郝进宏可谓是“打了一辈子工”。有着在江浙沿海一带务工近四十年经历的他,现在对于外出打工,是抵触不已。得知家乡有河道治理的以工代赈项目,有着深厚家乡情节的他兴趣十足。

郝进宏说:“在家门口做,还能学到技术,说实在的比出门打工强,工资发放几乎和外面差不多,何乐而不为呢?”

据了解,作为小池镇河道治理及污水处理的重点项目之一,白沙河(白沙段)河道治理以工代赈示范工程总投资9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697万元,工程包括河道清淤1850m、河道护岸衬砌3660m;新建室外污水管网700米、新建化粪池1座、新建一体化提升泵站一座及配套出户管。项目实施后,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人数105人,预计发放劳务报酬247.4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改善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河道环境容貌及防洪抗旱能力。

太湖县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功能作用,突出以工代赈项目中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吸纳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搬迁户、低收入人群等重点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并严格按照“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的原则,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激发了村民群众依靠自身劳动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为确保项目质量,通过采取“培训+上岗”方式,针对性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项目实训、以工代训等,聘请当地身怀绝技、受群众欢迎的“老师傅”“老把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面对面、手把手地将长年累月积累的泥工、瓦工、木工、混凝土、钢筋工、扎工等方面的经验传授给务工群众,帮助他们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让“力工”变“技工”,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真正实现一个项目促一技之长。

挂图“作战”升级高效“实战”

行走在大石乡S246大石段的广袤水田间,干净整洁的河塘沟渠、郁郁葱葱的水稻、设计合理的桥堰……让人不敢相信的是,这样美丽的田园风光,其实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般的大改造。这片水田作为大石乡重要的粮食生产地,总让当地村民和政府“又爱又恨”。在进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之前,该地面临着河塘淤泥多、灌溉效率低、防洪抗旱能力差等棘手难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增产增收。

为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急难愁盼问题,大石乡S246大石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运而生。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959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697万元,共涉及大石岭、东湖、文桥、棠林等多个村,共建成水塘清淤1座、提水泵站4座、拦水堰3座,机耕桥2座、人行桥1座、节制闸1座,泄洪沟清障清淤1.484km、浆砌石挡墙护岸2.541km、护坡1.45km。当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

“在项目实施中,我村积极组织劳动力,带动我村47人就业,发放报酬87万元。项目建成后,增强了防洪抗旱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解决了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打牢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利基础,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有效促进农业农民增产增收。”大石岭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董张建说。

项目能够顺利完工,其实离不开各级领导小组的精心组织和统筹协调,在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技能和安全培训、宣传引导等方面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这个项目建设得非常快,现在就发挥了作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了以书记、乡长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实时跟踪工程进度,及时化解工程矛盾,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大石乡政法委员刘胜华说。

太湖县以工代赈项目的“加速度”,与念好精、快、实“三字诀”是分不开的。

前期,在项目论证上力求精准、项目编制上力求精心、项目推动上力求精效,坚持把“一查、二看、三必须”工作要求贯彻在谋划全过程。对拟纳入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及时委托第三方咨询机构,启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工作,科学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概算、用工需求、劳务报酬、赈济方案等重点内容。对拟推广以工代赈的项目,将项目用工计划及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情况、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帮助参与务工的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列入方案,明确农推项目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需达财政资金的15%以上,人居环境治理、小型农田水利、挡土墙工程、沟渠管网工程、绿化工程等设施建设类项目需达20%以上,重推项目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达财政资金的10%以。同步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及时做好项目立项审批、用地预审、环境影响初审等前置许可工作,并坚持落实编制单位内审、项目建设单位初审、县发改委联审三级审查制度,进一步提升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申报获批的成功率。

实施中,聚焦前期手续促快办理、聚焦审批项目促快开工、聚焦在建项目促快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三级(县、乡镇、村)专班”模式,开展项目建设全流程服务,推动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建立周核查、旬督查、月调度等推进机制,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县发改委以工代赈工作专班主动靠前,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以工代赈政策进行宣传解读,“保姆式”服务项目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建设、资金拨付、报酬发放及资料整理等工作,对项目实施全流程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日常监督、实地走访、资料查看等方式督促项目进展,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及时开展验收工作,确保项目实施规范,效益显著。乡镇项目建设工作专班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扎实开展项目质量管理、资金安全使用等工作。村委会工作专班负责务工组织和劳务报酬发放、项目移交与管护。每个项目、每级专班责任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变挂图作战为高效实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落地。

乡村“图景”升级幸福“实景”

暑期已至,烈阳高照。江塘乡大塘村的田园大塘仍然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一群自驾游爱好者在这里“打卡”、品尝美食。梅岭庄园酒店内,50多岁的王东连正收拾着酒桌、摆放杯具。虽然忙碌,但她却认为自己“忙并快乐着”。据她介绍,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源于她参与的“田园大塘”生态农业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偶然得知有此项目后,她立即选择从县城返乡,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

尝到了以工代赈的好处后,王东连更是坚定了当时的选择。恰逢田园大塘完工,其酒店缺乏熟练的服务人员,拥有十几年服务员经验的王东连便顺理成章地留了下来。

“项目完工后,我继续留在这里当服务员,一个月能挣到两千多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对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很幸福。”王东连说。

江塘乡内,因“田园大塘”以工代赈项目而受惠的村民大有人在,王东连并不是个例。据了解,江塘乡“田园大塘”生态农业旅游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2023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48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资金423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项目是以大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自建主体,形成“县级牵头抓总、乡镇监督管理、村‘两委’统筹协调、项目理事会实施负责”的四级管理体系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的综合赈济模式。其中理事会中还成立了项目协调组、项目质量组、项目进度组、项目采购组等工作专班,群众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另外,这种自建模式省去了招投标环节,提高了前期手续办理效率,项目理事会采取民主集中制对项目进行决策,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说了算,既减少了群众内部矛盾,还调动了大家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江塘乡大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文达说:“项目建成以后,对于大塘村来说,发挥了三个效益。其一是带动了村内老百姓更加稳定,有很多的机会就业务工,这个项目我们一共发放劳务工资132万元。其二是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加,整个项目我们按照资金的6%的比例给村集体分红,每年分红25万元,村集体又将分红的资金更多的用于老百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以及公益事业的投入。其三,项目建成以后推动了村集体农文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像我们柏术组有了60亩的桃园,周边也建起了农家乐和民宿。”

大塘村的自建项目取得良好效益,只是太湖县以工代赈项目成效的一个缩影。太湖县聚力农村生产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业等五大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改善,在补齐“三农”领域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及打造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中寻找切入点,结合和美乡村建设的“一村一图景”“一村一特色”,因地制宜做好规划,让以工代赈项目遍地开花,促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以工代赈项目竞相绽放,乡村道路更加平坦便捷,乡村环境更加舒适怡人,乡村旅游更加引人入胜……一幅幅山清水秀的乡村图景变成了民富业兴的幸福实景。(叶玲玲 姚权炉   通讯员  金 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