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 09:04:21 信息来源: 安徽日报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263 |
连日的持续高温,各医院急诊室都接诊了不少中暑患者。中暑有何种预兆?发生时该怎样正确处理?如何有效预防?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左和平为高温天气防中暑支招。
室内也可能中暑
“中暑并不一定只发生在户外。当机体处于高温环境(>32℃)、较大湿度(>60%)和无风状态时,体内产生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从而发生热量蓄积、体温上升,进而发生中暑。”左和平说,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是温度和湿度。
左和平介绍,根据气象特点,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干热环境,多数为户外;另一类为湿热环境,即气温高,湿度高,但辐射热并不强,室内常见。气温在35℃至39℃时,如果周围环境潮湿,汗液不易蒸发,一样可能造成中暑。
中暑有哪些征兆
“医学上的‘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三个阶段。”左和平介绍,先兆中暑是出现大汗、四肢无力、头晕、口渴、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眼花、耳鸣、动作不协调等,若脱离高温环境,转至阴凉地方,及时通风降温补充冷盐水,短时间可恢复。
若症状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到38℃以上,出现皮肤灼热、面色潮红或脱水(如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症状,是轻度中暑的表现。可采用和先兆中暑相同的处理方式,一般数小时内可恢复。
重度中暑是中暑最为严重的阶段,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有致命的风险。热衰竭则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人群,表现为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等。此时患者体温升高,无明显神经系统损伤表现。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在前期脏器损害的基础上,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中枢神经器官功能受损。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最高。
如何应对中暑
“如出现心跳加速、喘不过气、头晕、心慌等情况,需及时寻找阴凉地方休息。同时,注意合理饮食,多饮水。”左和平说,“特别要注意的是,中暑患者务必及时就医,以免轻症中暑或重症中暑轻型进展成热射病。”
左和平指出,一旦发生中暑症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通风阴凉的环境,有条件的话可以打开风扇或者置于空调房;
可在患者颈动脉、股动脉、腋下位置放一些冰块加快患者体温的降低;
可以使用一些冷水,或加上酒精对全身皮肤擦拭,加快蒸发散热。
怎样预防中暑
“天气炎热时,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上或者晚上。活动一段时间后注意在阴凉的地方休息。”左和平指出,高温天气应保持身体舒适凉爽,选择轻便、浅色、宽松的衣服,室内保持凉爽,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必须进行户外活动时,需要做好防晒,带上防暑药品。
左和平提醒,要密切监测高危人群身体状况。如婴幼儿、65岁或以上的人、超重的人、大量运动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对于这些人群,在高温天气中应给予更多关注。(记者 陶妍妍 通讯员 刘理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