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化·旅游
作家看太湖|连接湖海的爱恋
2024-12-04 11:23:47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6511

【编者按】

笔耕文海,寻迹太湖。日前,太湖县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组织、联络《中华文化》杂志社、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协会采风团走进太湖,开展“书乡村发展 看太美太湖”采风活动。采访团先后来到赵朴初文化公园、阿青牧场、田园大塘、花亭湖、五千年文博园、大石瓜蒌基地、安庆六白猪基地、花亭湖有机鳙鱼基地等地,探访绿色山水、红色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通过笔触展现太湖山水、名人、红色文化之独特魅力,以及在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太商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讲太湖故事,传太湖声音,展太湖形象,为助力太湖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大黄山”建设添上精彩一笔。现推出《作家看太湖》专栏,陆续推出采风团成员创作的精美作品,以飨读者。

连接湖海的爱恋

朱其想/文

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

——钱澄之,《送何别驾次公之皖》

万里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自西往东,奔腾到海,浩浩荡荡,日夜不息。

    其江上有“五虎”,自西往东:重庆、武汉、安庆、南京、上海。安庆在其中,在中段,是长江咽喉,是吴楚分疆之所。
    沿途有无数支流犹如细流织锦,纷纷汇聚其下,共谱一曲壮阔的江河交响;皖河在此段汇入。皖山、皖河、古皖国,是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还有散落的大湖,镶嵌在长江这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上,宛若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日光下熠熠生辉。太湖县正是以“大湖”得名,境内花亭湖,千重山色、万顷波光,是大别山中第一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长江边上多豪杰,更是英雄的舞台。中间安庆,更是风流占尽;花亭湖边,天下禅宗之根;道是乡村之旅,却成精神洗礼。
从太湖县到上海滩
    1920年元宵节刚过,一个年轻人从熙熙攘攘的上海吴淞口码头走了出来。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十里洋场;他充满稚气的脸上对于周围还充满了好奇。
    这年他才13岁,确切是少年。
    他从一个叫“太湖县”的遥远地方过来,但太湖县不在太湖边,而在太湖的西面更西面;那个长江边上的县城,因为大湖多,当地方言中“大”与“太”同音,而得名“太湖县”。
    及至后来少年去了江苏的太湖,方知道即使太湖县最大的湖也并没有太湖大。果真山外有山而湖外有湖。
    在上海,他见到了呱呱落地的表妹。他把可爱的小女孩抱在怀里,小女孩眨着眼睛与他对视,笑得可爱。
    十几年后,小女孩在文坛崭露头角。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孩,原名张瑛,后来叫张爱玲。
    张爱玲的《金锁记》被普遍认为代表了她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傅雷先生说这篇小说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人们认为《金锁记》的原型正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述一家。对,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大清国最后的顶梁柱——李鸿章是张爱玲的外祖父,也是少年的曾姑爹。
    少年没有见过李鸿章;但是他每天儿时玩耍的屋檐下,挂着李鸿章为他家题写的金字悬匾“四代翰林”。
    他的祖屋被称作“世太史第”,也是状元府。
    少年,名叫赵朴初。赵氏是安庆名门望族,从赵文楷到到赵朴初的爷爷,连续四代人“一状元三进士”,皆入翰林。翰墨飘香远,诗书传家久。
    如今的太湖县,以“朴初故里”为荣。尽管,他在那里仅仅度过了少年的一段时间,却对他影响深远。赵朴初4岁从安庆回到祖居太湖县寺前河生活,还常陪母亲前往西风禅寺。这西风禅寺、西风洞更是了不得的去处,是二祖慧可、五祖弘忍传教的道场,冥冥中注定了赵朴初与佛教的缘分。
    谁也没想到,17年后的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难民如潮,躲入租界。
    第二天,他在上海被报纸隆重登出来《赵朴初活菩萨》,成百上千的报童们沿街叫卖:“看报!看报!赵朴初菩萨再世,侠肝孤胆救难民!”
    这年,赵朴初30岁。他并不是多大的官,也没有多大的势;但是当时民国政府与租界当局管理无序,混乱中,唯有赵朴初挺身而出,手中高举着红十字旗,带领着难民沿街祈求商家、学校、会所开放空地收容难民;他一路走、一路求、一路安置。
    安置了之后,还有救济、救治,赵朴初都成为了中坚领导者之一。后来,赵朴初也当过全国政协副主席等等许多更大的官职,但是他最辉煌的一天或许是高举着红十字旗沿街奔走的那一天,他的身后是数十万上海难民。
    那个画面,我的脑海中也能勾勒出一幅名画——类似于法兰西的那幅《自由引导人民》。
    那天,上海人民都感谢并记住了一位从太湖县、花亭湖边、西风洞来的“活菩萨”。
从上海滩到太湖县
    君住长江中,我住长江尾。
    如今从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到中游的安庆,高铁只需要四个小时。要是中午出发,便能赶上晚饭。
    去太湖县之前,我是有所期待的。我想从纷扰的城市到青山绿水间,寻找几天难得的清净。
    去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名胜与古迹,去做几天逍遥客。——我是这样想的。
    看得到山水美景,听得到黄梅天籁,吃得到生态美食(比如六白猪与大鱼头),闻得到一树一树桂花香;若对禅宗历史感兴趣,要去爬西风禅寺一级级的石阶,趴每一块石头上感受得道高僧们的气息。太湖县,满足了我对旅游的所有想象,大约是乡村旅游的天花板了吧。
    “大美”是对许多地方的赞扬,“太美”却独属于太湖县。走进这片美丽而有灵气的土地,才能发现他正孕育着巨大的改变。
    满地绿藤挂金蒌,从此致富不用愁。在大石乡,一位年轻帅气的小伙站在手机屏幕前,通过直播带货销售田中宝——瓜蒌籽;通过移动互联网,直接将产品送入千家万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又增加了品牌影响。这或许是后发优势,也是弯道超车。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像羽毛一样的羽藓,喜欢长在水边的匐灯藓,喜欢长在石头上的灰藓......不起眼的苔藓也在一位能人蔡长青的带领下,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产业。
    他还在风景优美的泊湖边建起了阿青农场,能水上娱乐,可纵马奔腾。夕阳西下,微风拂过,湖边的篝火晚会令人陶醉。
    坐在湖边,蔡长青讲起了他的故事。年轻时候带领了一客车的年轻人去城里搞建筑,一圈下来倒亏钱;背着好几万的巨额债务远赴东部打工,成了高管;又回到家乡办打火机厂,最多时候有两百多员工;如今转型一手抓苔藓产业,一手做乡村旅游。
    寥寥数语,道不尽创业艰辛。
    在江塘乡,我还看到了宋柳林先生的“大手笔”,已经在北京成功创业的他毅然回到家乡建设了一个高标准的乡村旅游综合体——田园大塘,热血满腔,投资以亿计。
    回到家乡,回报桑梓。像宋柳林、蔡长青他们一样回到太湖县返乡创业的人才越来越多了。
    太湖县的山山水水,包容了躲避灭佛之灾的二祖慧可,包容了挺进大别山区的刘邓大军;更孕育出状元府第,孕育出被周总理称为“国宝”的赵朴老;还不断涌现着中腾集团李玉中、李斌,田园大塘宋柳林,阿青牧场蔡长青等创业创新路上的优秀儿女。去亲近山、去亲近水、亲近土地与空气;想做逍遥客的我,却没成想到在这里找到了精神家园般的归宿感。
无尽意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来到太湖县,当然要拜访赵朴初文化公园。赵朴老灵骨分葬三处,树葬于斯地;安放杭州法华寺;海葬于上海。
    出太湖而归太湖,到上海而终上海;这是赵朴初与太湖县、上海滩的缘分;更是万里长江上,连接湖海的深深爱恋!
    (作者:《中华文化》杂志编委、中国“中华酒”华东总代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