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3 11:34:29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598 |
据报道,2024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8万个,超额完成5.4万个的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各地将谋划实施一批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全面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实施完整社区建设、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和老旧街区更新改造等民生工程、发展工程。
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仅镌刻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也沉淀在街巷深处的砖瓦缝隙里。那些墙体斑驳的老旧小区,如同城市肌肤上的一道道褶皱,承载着几代人的烟火记忆,也诉说着时代更迭的沧桑。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修缮,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传承、社会治理升级的深刻叙事。
老旧小区改造常被简化为“刷墙补路”的技术活,但其真正价值在于激活城市治理的末梢神经。上世纪建造的住宅区多处于城市核心地带,却因设施老化、功能缺失成为“被遗忘的孤岛”。北京某胡同社区改造时,设计师没有急于拆除违建,而是将居民自发搭建的储物间转化为公共图书角,让私密空间与公共需求达成和解。这种“微改造”背后,是治理思维从“大拆大建”到“绣花功夫”的转变。
城镇旧改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但是真正的更新不是覆盖记忆,而是让不同时空的文明痕迹产生对话,这是城市更新的底层逻辑。当广西骑楼城的青石板路与智能安防系统并行不悖,当上海里弄的晾衣杆与光伏屋顶相映成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智慧。那些被精心保留的门楣雕花、重新利用的铸铁管道,都在诉说着“改造不是告别,而是传承”的城市哲学。
有人质疑: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大规模旧改是否算“好钢用在刀刃上”?这种发问恰恰忽视了民生工程蕴含的发展动能。杭州某老旧社区引入社区食堂后,不仅解决了独居老人吃饭难题,更催生了配送员、营养师等新岗位;成都改造后的老旧街区变身文创集市,昔日闲置车棚成为青年创业孵化器。这些变化印证了“民生投入不是成本,而是投资”的经济规律。当完整社区建设将教育、医疗、养老资源精准注入城市“洼地”,实际上是在重构社会资源的分配网络,为内需增长培育新支点。
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城市发展的多重转向: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升,从效率优先到公平校准,从物质积累到人文关怀。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晾晒的被褥依然飘荡着市井气息,新装的电梯却已载着居民抵达更高的生活维度。我们不追求摧毁重建的颠覆,而是相信文明演进的力量。当推土机的轰鸣逐渐让位于社工人群的脚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旧貌换新颜,还有一座城市被唤醒的文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