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17:18:32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61 |
近年来,小池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党建引领、全域统筹、群众共富”为路径,创新实施“五联机制”赋能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联资源”,点燃产业发展“强引擎”。聚焦“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合作社”,创新“党建+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一是“联企兴村”,镇党委牵头整合农业企业资源,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矩阵,形成了怡兰蓝莓、小池大米、石霞白茶、红星猕猴桃等生态粮果蔬基地品牌,有效带动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二是“联户致富”,镇党委积极推行“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户”结对帮扶模式,大力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户”,鼓励个人创业增收。三是“联链增值”,大力建设镇级电商孵化中心,把镇域电商发展当作“第一书记项目”亲自抓,培育“乡村网红”7人,牵头组织开展“公益助农直播带货”活动7场,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成功带动农产品销售近73万元,擦亮“小池电商”区域公共品牌。
生态治理“联民心”,打造宜居宜业“新样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创新“党群共治、长效管护”生态治理模式。一是“联片整治”,实施“党员包片、群众认领”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改造“四小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公园)130处,累计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二是“联管长效”,建立“积分制+红黑榜”的“银山模式”,将环境卫生、河道管护纳入村民积分管理,积分可兑换农资、生活用品,群众参与率达90%以上。三是“联创价值”,发展“生态+文旅”产业,活用文化资源修缮京剧宗师堂、叶春善故居,招引正能量网红打造“桃源里民宿”等网红打卡点,全镇文化旅游实现新突破。
文化赋能“联乡愁”,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深挖乡土文化内涵,构建“以文化人、以文兴村”的乡村振兴新格局。一是“联史铸魂”,保护性修复古祠堂、古民居13处,号召各村编纂村史村志和建设乡村纪念馆,组建“乡贤宣讲团”,开展“老物件里的乡村振兴”主题展览,唤醒乡村文化记忆。二是“联艺润心”,结合新媒体新农人返乡创业者项目,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乡村手艺人,开发小池“拖肚子粑”“小池锅巴”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500万元;举办“乡村春晚”“广场舞大赛”等文化活动4余场,惠及群众6000人次。三是“联德育人”,在“银山模式”基础上探索“家风积分银行”模式,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等纳入家风评比,评选“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推动移风易俗和婚丧简办。
数字赋能“联治理”,构建智慧乡村“新生态”。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打造“一网统管、精准服务”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联网提效”,打造“今日小池”微信公众号平台,集成问题反馈、宣传投稿等功能,实现“小池人议小池事”,民生诉求迅速响应等。二是“联数据民”,牵头银行、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整合土地流转、种植补贴、项目建设等数据,推出“乡村振兴贷”金融服务,不断惠及农民和农业企业。三是“联智兴业”,建设5G智慧农业大棚4座,推广“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节水节肥效率和亩均效益。
从“传统农业镇”到“经济发达镇”,小池镇以创新破题、以实干开路,蹚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全民共享”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未来,小池镇将继续锚定共同富裕目标,厚植生态底色,做强产业支撑,激活文化基因,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实践的生动篇章!(余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