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生·社会
一叶知春秋 茶润万象新 寺前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5-04-15 09:25:42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049

清晨,薄雾轻笼山峦,寺前镇的万亩茶园弥漫着清新的芬芳,山场广阔、云雾缭绕的生长环境编织成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卷,也孕育出了高山绿茶甘醇的风味口感,种茶制茶的传统在这所小镇里世代传承。近年来,该镇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运营和茶旅融合发展,让小茶叶做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文章,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路径。

指尖采出致富茶

四月的乔木寨村,漫山遍野的茶树吐露新芽,茶树苍翠碧绿、长势喜人。在村集体产业园内,茶农们背着竹篓,穿梭于翠绿茶垄间,指尖轻捻,将鲜嫩的一芽一叶采入篓中。春茶采摘时节,整个茶山都弥漫着清新的茶香,采茶人的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

采茶的人中张小枝笑得最为开心,作为一位采茶“老手”,今天的收获颇为丰厚。“采摘得好的时候能摘到两百块钱一天,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还算不错了,在家里还能赚到两三千块钱的收入。”在园里像张小枝这样来采摘的村民每天有30多人,最多的时候会达到六七十人。

当村民们勤劳而欢快地穿梭在茶林之中,农技特派员的身影也显得清晰而明朗。“在采摘的时候不能直接去掐,这样泡出来的茶茶根是黑色的,我们要用这种提的方式去采摘。”技术人员一边示范一边向村民讲解。村民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游弋在青枝碧叶间,两手上下翻飞,一捻一提,嫩绿的茶叶便被快速摘下,装满了村民的茶叶篓,也托举着乡亲们的致富梦。

科学管理绿生金

在寺前乔木寨村,农技人员的指导不仅限于采摘中,更贯穿到茶叶生长的全过程。为了保持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农机人员指导茶农学会采用稻草覆盖的办法,不仅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有效抑制杂草生长。同时,茶园管理的高效与科学,让每一片茶叶生长都在科技助力下得以精确把控。茶园里输水的主管道笔直地延伸,与之相连的无数条滴灌管道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到田间,将滴滴甘露渗入茶树的根部。这种水肥一体化灌溉,将肥料和灌溉水一起适时、适量、准确地输送到茶树根部土壤,以科技与自然的交响谱写着春茶丰收的乐章,“以前我们种茶靠经验,现在靠科学,茶叶品质和数量都上去了,我们的收益也更高了。”茶农李大爷说。

这套精细化模式正在全村推广,村里针对茶叶种植大户、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村两会全员上阵进行生产加工全过程把控,以确保每项技术措施都能落实到位。在科技的加持下,乔木寨村的茶叶产业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华丽转身,春茶市场也随着科技进步而日益繁荣。

“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茶园2600余亩,茶叶总产值达到1200余万元,实现茶农户均增收12000余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0余万元,将沉睡的荒山变成了碧绿的茶山,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的有效转换。”乔木寨村党总支副书记蔡安琪告诉记者。

古法新制淬茗香

山间茶农“采茶忙”,山边茶厂“茶芳香”。白天从山上采摘的新鲜茶青,经严格筛选后,会立即送到茶叶加工厂。佛图寺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厂是全镇最大的茶叶加工厂,这里机器轰鸣,智能化制茶设备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忙着将鲜叶送入生产线,经过杀青、做形、烘干等工序,制成香气四溢的干茶。如今工厂内有谷尖和普茶两条生产线,谷尖生产线前年更新升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像我们这些茶叶,都是当天采摘,当天制作,保证茶叶的香气和新鲜度,在采茶季,每天送到这里的鲜叶能达到一万多斤,制成干 茶2000多斤。我们24小时不停歇运作,忙的时候工人有20多个。”佛图寺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蔡正其说。

如今,智能化设备正悄然改变着制茶这一传统行业,不仅节约了人力,也让茶叶的品质更加稳定可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技艺的消失,而是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寺前人爱茶,也善制茶,茶人们对温度、杀青老嫩程度等火候的精准把握,让智能化的生产线为古老的制茶工艺注入勃勃生机。这份从寺前山区飘出的茶香,是机器与匠心的共鸣,是科技与工艺的对话,更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跃迁的生动表达。

茶寄云端出深山

好茶还需巧吆喝,当最后一批春茶完成精制加工,整齐码放在仓库时,如何让这些凝聚着茶农心血的优质茶叶走出大山、香飘四方,成为寺前镇茶人们面临的新课题。“家人们看这片云雾茶山,我们的茶树都是喝着山泉水长大的!”晨曦初露,乔木寨村的茶园已是一片忙碌景象。村干手持自拍杆,穿梭在翠绿的茶垄间,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点赞图标与茶农们灵巧采茶的手指交相辉映。

每到春茶季,乔木寨村村两委班子全员化身主播,白天在车间直播摊青、杀青、做形、烘干等工艺,晚上轮流上阵讲解品茶、贮存等技巧。据统计,今年全村全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6万元,这种茶园直播的沉浸式带货模式,让消费者透过屏幕仿佛能闻到新茶的清香。

当乔木寨村派上了“本土精兵”,佛图寺村则请了“外援干将”。来自安徽文艺出版社的刘仪莎正通过徽书茶房平台进行专场直播。她将直播间搬到了茶叶加工厂,镜头对准智能化生产线上的翩翩起舞的鲜叶,引得网友纷纷留言“这才是科技与传统的结合”“这些嫩叶看着好新鲜啊,原来茶叶都是这么生产出来的!”。现场机器轰鸣略显喧嚣,工人往来穿梭有些嚣杂,但这完全没有影响到直播间的热情互动。主播告诉记者“虽然看上去这并不符合常规安静整洁的直播环境,但观众最在意就是生产细节,加工过程能满足观众好奇,也能让他们有一种参与感和体验感,直播效果反而会更好。”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的茶叶营销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根网线、一方屏幕,让深山里的好茶与全国消费者隔空“对话”。线上营销,正以其独特的穿透力和感染力,为寺前镇的茶叶销售开辟了一条新路,当新茶遇到了互联网,千年茶文化在数字新时代绽放新的芳华。

山情水意茶韵长

好茶不仅要在线上香飘万里,更要让消费者亲身体验茶乡的魅力。当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直播间了解寺前茶叶,一种“到茶乡去”的向往也在悄然生长。

茶香氤氲处,文旅正当时。寺前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茶文化底蕴,近年来以"茶为媒、文为魂、旅为体",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漫步小镇,处处可见茶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在初心产业园,游客们一边在绿茶中徜徉一边轻闻粉桃的芬芳;在赵朴初文化公园,游客们一边品茗一边聆听赵朴老的茶乡情缘;在万亩生态茶园,采茶体验让都市人感受农耕的闲情雅趣;在乡村文化节现场,茶艺文化与才艺表演相得益彰。

小镇围绕讲历史名人故事、感悟佛教文化、品味茶文化等主题开展了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连续举办的五届茶叶发展论坛,吸引了全国茶学界专家学者齐聚论道;赵朴初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上,茶叶品鉴与文化交流相映成趣;创新推出的"以茶兴农"乡村振兴直播访谈,让太湖茶香飘向海南五指山。更值得一提的是,小镇将茶文化与体育赛事巧妙融合,四届“禅文小镇杯”篮球锦标赛及乒乓球比赛,让选手在竞技之余还能品尝茶的清韵。据统计,小镇年均开展茶主题研学活动40余次,各类文艺演出20余次,这片浸润着茶乡的土地,正通过“一片叶子”串起文化、旅游、体育多元业态,让茶香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味道。

从茶文化的传承到现代化茶产业的勃兴,寺前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叶子”变“金叶子”的发展之路。如今,全镇2.3万亩茶园郁郁葱葱,34家茶叶加工厂机声隆隆,年产值突破1亿元。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既守护着绿茶制作的传统技艺,又拥抱电商直播、智能制造的现代浪潮;既深耕茶叶品质,又拓展茶旅融合;既让深山好茶香飘四海,又吸引八方来客品味茶乡。寺前镇的茶产业之路证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遇,当生态优势与产业创新结合,一片小小的茶叶,也能书写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站在新的起点上,寺前镇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让千年茶香焕发时代新韵,续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富裕的新故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全国'一村一品'国家级示范镇创建成果,循迹'朴初故里文润茶香'茶旅路线,讲好茶故事,建好用好茶叶交易中心,积极引进夏秋茶、茶原料加工项目,以电商和新媒体赋能,培育规模茶企,延伸产业链条,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引领下,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寺前镇党委副书记叶驰说道。(记者:胡治进 王 璇 梅大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