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17:19:54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429 |
在刘畈乡乐盛村的竹海深处,阳光每天最先照亮的,是一位农妇佝偻的背影。潘常林,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用四千多个日夜的坚守,将命运的苦涩熬成了生命的甘露,从青丝到白发,她以瘦弱的肩膀扛起了瘫痪的丈夫,以龟裂的双手托起了儿子的未来。
当晨曦还未染透乐盛村的竹梢,潘常林早已开始了她的“晨课”。一盆温水,一条旧毛巾,她像对待初生的婴孩般,为丈夫擦洗每一寸肌肤。最艰难的是康复训练,她用麻绳将丈夫绑在自己背上,瘦小的身躯弯成一张弓,拖着远超自己体重的负荷,一步一步,在屋里挪出生命的轨迹。
“我和我老公是从20岁开始相识、相知到相爱的,他生病的时候别人都问我,他以后是植物人怎么办?我说那也没有办法,这是我的命,就算是植物人我也会照顾他一生,不会抛弃他。”潘常林回忆道。
潘常林夫妻结婚于20世纪90年代,在那个并不富裕的时代,维持家庭的生计主要是靠丈夫杨小虎出外打零工。就这样男主外女主内,在夫妻两人的苦心经营下,生活过得还算滋润。2008年,命运的骤雨倾盆而至,丈夫杨小虎突然倒下,被确诊为罕见的“烟雾病”,说这个陌生的名词,瞬间击碎了这个农村家庭的平静。为了治病,他们掏空了积蓄,借遍了亲戚,换来的却是杨小虎日渐僵硬的身体和无法自理的绝望。
“我老公刚开始出院回家的时候,坐都坐不稳,要我扶着,吃药也张不了嘴,是我直接把药塞到他喉咙里,吃饭也是我喂,就那样喂了好几个月。”潘常林告诉记者。
命运的考验在2015年再度降临,丈夫旧病复发,彻底瘫痪在床。正读高二的儿子红着眼眶递来辍学申请书,想打工挣钱替家里分担。那一夜,潘常林的泪水浸湿了枕巾,但天未亮,她便踩着露水走了十几里山路,敲开亲戚的门借来5000元学费,硬是将儿子送进了技校。
村里给她办了低保,可她从不肯“等靠要”,为了挣丈夫的医药费和儿子的学费生活费,潘常林把黑夜变成白天,活成了“铁人”。潘常林早晚负责照顾丈夫,白天就四处打零工,她做过超市收银员、做过清洁工、做过采茶工等等,凡事有需要做事的,喊她基本都会去。
如今,曙光终于穿透阴霾。丈夫的脚步渐渐稳了,能帮她扫地、递菜篮;儿子成了测绘员,每月寄钱回家。潘常林十几年的付出,终于换来了幸福相守。
“潘常林十几年如一日坚定的照料瘫痪的丈夫,用勤劳的双手支撑着这个家庭,相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怀,她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她的事迹也会推动村级乡风文明,值得村民学习。”刘畈乡乐盛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继说。
四千多个日夜,潘常林用沉默的坚守,写就了一封无字的情书。她的爱,是晨光中的一盆温水,是深夜的一盏孤灯,更是麻绳勒进血肉时的咬牙坚持。在这片竹海环绕的村庄里,她像一株野草,柔弱却生生不息,用最朴素的姿态,诠释了何为“相濡以沫”,何为“不离不弃”…… (刘 鑫 徐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