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4 09:11:29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89 |
暮春时节的江淮大地,千姿竞秀,万物生辉。当百家融媒人的脚步汇入肥东的阡陌街巷,一幅缤纷多彩的锦绣长卷次第舒展——这里,长临河老街的斑驳砖瓦浸染着“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的旧时烟火,科创园区的智慧灯火已点亮“天才自创新,人工亦可为”的时代光芒;浮槎山间,欧阳修笔下“清浊两泉”流淌着“涓涓可爱 饮之而甘”的山水之乐;青石道上,包公故里的廉泉井水映照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仁义之心;更有罗家疃畔,十八联圩以“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生态和弦回应“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的殷殷嘱托。当传统与现代于此碰撞共生,山水与人文在此交融辉映,一座城的厚重与轻盈、坚守与超越,皆化作“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生动注脚。
长临烟火续文脉 小镇新光启未来
走进长临河镇,扑面而来的是时空交错的独特气质,这里有徽派老宅留存的岁月光影,也有科创小镇折射的时代芳华。老街上的游客们短暂驻足回望历史,科研基地的创新者分秒必争开拓未来。这座古镇用“修旧如旧”的历史自觉和“敢破敢立”的创新胆识,书写着传统与现代深度交融的肥东故事。
漫步老街,青石板路两侧的古朴建筑整齐排列,砖瓦青石、木门窗棂都在静静诉说着百年历史。铜锁轻掩吴氏故居,天井小院中,测绘专家吴忠性手植的桑树依然婆娑,每一圈年轮都是游子对故土的深情凝望。百年邮政局里,民国邮筒默默伫立,讲述残缺信件深藏的永恒故事;智能手机快门闪烁,聚焦百年老街蕴藏的时代风情,在媒介变迁中永远长存的是一份代代相传的集体记忆。
透过中华老报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条老街的百年浮沉跃然眼前。鼎盛时期的老街米市、 行馆、 布店、 酱园百家商铺云集,却在1954年和1991年两次遭遇水灾,致使建筑损毁过半。直到2012年,以美好乡村建设试点为契机, 用“穿衣戴帽 ” 的匠心对117户370间房屋进行仿古修缮,让这座老街在保留古朴风貌的同时烙下了全新印记。青砖黛瓦间,吆喝叫卖再次响起,手工技艺仍在传承,肥东新居民以创新的姿态让这座老街巷焕发新活力。融媒人举起相机,用属于这个时代的方式记录关于老街的点点滴滴,让今天的市井烟火成为明天的历史档案,为下一个百年走进老街的人留下永不褪色的回忆,老街的故事也正因为一代代人的保留、传承而生生不息。
当百年老街见证着商贸繁华的旧日时光,科创小镇铺展开日新月异中的产业蓝图。从百年商贸重镇的“小上海”到12平方公里的产城融合示范区,飞檐雕栋的古朴雅致与宜业宜居的田园建造相得益彰,徽风皖韵的青砖黛瓦与数字智能的光纤电缆交相辉映,市井喧嚣的丁字小巷与项目腾飞的超跑赛道交汇同行。古老桑树又添新岁年轮,文化根系滋养创新枝叶,中科大光栅、安徽星达时空签约入驻,生动展现了作为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在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上的主动作为,和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的积极担当。感受着老街人间烟火,欣赏着小镇产业集群,当现代产业扎根于文化土壤,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智慧,正激荡着肥东这座历史古城县域经济发展的澎湃动力。
浮槎泉涌欧阳墨 包公祠立孝廉风
浮槎山的泉眼流淌源远文脉,包公故里的青砖雕刻传世清风。在肥东这片土地上,自然造化与人文精神早已水乳交融。欧阳修笔下的清浊双泉,与包拯故居传承的孝廉文化,恰似山水与文化的互证,共同铸就了肥东“以泉为镜、以廉为魂”的精神坐标。
晨雾未散时,浮槎山的有机茶园已缀满露珠,龙井43号茶树在砾土深厚的坡地上舒展身姿,茶农们穿梭其间,指尖轻捻“一芽一叶”,筐中嫩叶渐盈,山风裹挟着清冽兰香拂过百亩茶田。用浮槎山茶煮一壶浮槎山茶,令人回味的不仅是“色绿、香郁”的自然灵韵,其背后的人文哲思更显甘味绵长。
轻闻浮槎山茶的芬芳,寻迹六一居士的墨香,清浊两泉自石缝中汩汩而出,一池澄澈如镜,一潭乳白似玉。北宋欧阳修饮此泉后挥毫写就《浮槎山水记》,盛赞其“甘如醴”。在中国文化中,阴阳共生谓之道,清浊两泉虽泾渭分明却同源共生,久旱不降,雨丰不盈,清泉甘洌,浊泉厚重,煮茶则不失清气,酿酒而口感醇香。倒颇有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古代文人之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半分醉意寄情山水,半分清醒心怀苍生,以出世之心立入世之志。
清泉煮茶得其韵,廉泉涤心得其魂。步入包公文化园,包公威严的塑像令人心生敬畏。文化园以“孝肃阁”为轴,将包公精神解构为五重维度:侍亲至孝的“孝”、拒砚不取的“廉”、善断疑狱的“智”、弹劾权贵的“正”、忧国忘身的“忠” ,以江淮民居的朴浊风骨,重构了包拯的生命轨迹。包公身上的节气正与清浊两泉遥相呼应,包公之清在于公正廉明一片冰心,包公之浊则在朴素真诚兼容并蓄。这种中国文化之道已渗透入肥东肌理,它超越了个体生命,化作整个城市的独特气质:元代进士余阙守城殉节,明朝开国名将吴复戎马征战,晚清重臣李鸿章兴近代工业,测绘专家吴忠性丈量祖国山河,历代先贤以“清正立身、务实为民”为圭臬,为“包公故里”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文化意义。
欧阳修曾赞浮槎山水“其清可以鉴,其甘可以饮”,千年后,一汪清泉依然映照着包公故里的朗朗乾坤从自然造化到人文精神,肥东用山水写就的不仅是一篇篇传世名作,更是肥东县的灵魂、中国人的节气。在这里,清风正气与青山秀水,本就是一脉相承。
十八联圩承厚望 一湖碧水映青绿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察看巢湖水势水情,目光穿透烟波浩渺的湖面,留下殷殷嘱托:“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总书记的声声嘱托如春风化雨,浸润江淮大地,从此十八联圩开启了从水患之地向生态明珠的蝶变之路。
在上世纪初期十八联圩开始围湖造田,人口不断聚集,种植业、养殖业和居民生活造成的污染相互交织,湿地生态功能逐步丧失。为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安徽省全面启动巢湖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立环巢湖湿地群,实施巢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环巢湖湿地群中面积最大的湿地——十八联圩湿地,应运而生。
2021年5月,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始实施。作为重大支撑子项目,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通过退渔还湖、退塘还湿,采取内源污染分级处理、生态渗滤岛等技术,重构湿地生境,实现了河口湿地蓄洪、污染物削减,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有机融合,曾经饱受“生态创伤”的巢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洪水之库、巢湖之肾、百鸟之巢”。
如今的十八联圩水清岸绿、美不胜收,四季光景各有千秋,春日油菜金黄,夏至荷韵悠长,秋来稻浪翻涌,冬季芦花飞扬,吸引各类鸟儿纷纷来此栖息。东方白鹳轻掠水面,青头潜鸭浮游浅滩,更有190种年类舞姿翩跹,重返湿地,呈现出一幅水下有鱼、水中有草、水上有鸟的自然生态画卷。这场华丽的转身,也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活案例。
“要坚持湿地蓄洪区的定位和规划,尽快恢复生态湿地蓄洪区的行蓄洪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总书记的叮咛犹在耳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十八联圩的转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湿地修复不仅筑牢洪水之库,恢复生态多样性,还带来了生态旅游等新的契机,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宝贵经验,2024 年 4 月湿地三期项目入选联合国 “ 生态恢复十年 ” 优秀案例。今日之肥东,行安澜之策,走惠民之道,执青绿之笔,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要义,创造着新时代“两山理论”的江淮新篇。
肥东采风之行,让融媒同仁领略了一座城的绰约风姿。浮槎山的清泉,浸润着千年文脉的深远;十八联圩的碧波,荡漾着生态治理的智慧;包公故里的青砖,镌刻下江淮儿女的廉正风骨;科创小镇的蓝光,跃动着锐意进取的时代脉搏。从欧阳修的山水文章到长三角的产业宏图,肥东,这座幸福之城,在历史长廊中款款前行,于时代征程中步履坚定,将文化基因转化为发展基石,让生态优势蜕变为奋进胜势,擘画出一幅“山水与人文共美,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阔图景。(记者:刘 辉 叶玲玲 王 璇 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