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 15:24:44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75 |
梅雨季刚过,作为刚来到大石乡工作的年轻干部,我揣着好奇走进棠林村瓜蒌基地,眼前的景象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大片翠绿的藤蔓顺着架子攀爬,圆鼓鼓的青瓜蒌缀在绿叶间,满是生机与希望。村民们刚除完草正坐在瓜蒌架下乘凉、休息,后背的汗渍晕开了深色的痕迹。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哪里只是普通的农田,分明是乡亲们用双手写在大地上的振兴故事。
基地能红火,关键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好模式。村合作社把490亩零散土地整合起来,农户摇身一变成“股东”;兴九公司带来资金、技术,还按3元/棵让农户承包种植。大家既能拿土地分红,又能靠务工挣钱。这种看得见的实惠,让大伙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这让我明白,发展农村产业,就得想出这种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的办法,大家尝到甜头,自然愿意跟着干。
党员带头成为田埂上的“红色力量”。基地建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村“两委”实行AB岗轮班,党员带头学技术、抢着干重活。党支部扎根在产业链上,党员的身影就是乡亲们的主心骨。带领我实地查看情况的村干部一踏入瓜蒌基地,便瞬间进入“实干模式”。他俯下身,目光紧锁住地里的瓜蒌苗,尤其对被破坏的植株格外关注。蹲在田垄间,他一边端详受损处,一边和身旁村民交流、探讨瓜蒌苗遭破坏的缘由。那专注劲儿,仿佛要从泥土里“抠”出答案,让我真切看到基层干部为产业操心、为村民解难的担当。党建引领不是空话,就是要像这样实实在在落在田间地头。
最打动我的,是产业带来的温暖。基地带动100余人务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50万元。对留守在家的乡亲们来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不仅是钱包鼓了,更让日子有了盼头,让村子重新热闹了起来。看着除草的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唠家常,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我突然明白,产业振兴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雨后的田间景象,也让我意识到产业发展还有不少挑战。怎么把瓜蒌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遇到天灾怎么办?品牌又该怎么打响?这些问题都等着我们去破解。这次走访就像一场生动的“田间课堂”,我学到三个道理:要多往田间地头跑,才能摸清实情;要多学多琢磨,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更要扛起责任,把想法变成行动。
棠林村的瓜蒌基地,用土地作纸、汗水为墨,写下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作为年轻干部,我会带着这份从田间收获的感悟,沉下心、扎下根,多学多做,希望能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添上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色彩。(詹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