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5:04:15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38 |
近年来,刘畈乡刘畈村立足资源禀赋,以产业项目为抓手,通过“标准化建设+农文旅融合”双轮驱动,走出一条“特色加工打基础、红色茶旅促升级”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至2025年,该村累计获批产业发展项目资金733万元,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和业态创新,带动群众增收成效显著。
标准化厂房筑链 土特产加工提质增效
走进刘畈村新建的标准化厂房,工人们正紧锣密鼓进行内部装修。这座投资433万元、占地2200平方米的厂房,将彻底改变当地农特产品“散小弱”的加工困境。“过去黄牛肉、土鸡等优质农产品只能低价外销原材料,现在村里有了深加工能力,附加值能提高30%以上。”村党组织书记介绍。项目建成后,可整合木耳、菊花、茶叶等6类特色农产品加工,预计年产值超500万元,带动50余户农户通过订单种植、务工等方式实现增收。
茶文旅融合激活“红绿资源”
刘畈村的产业发展不止于农业。2025年获批的300万元茶文旅融合项目,正让这片红色热土焕发新活力:300亩生态茶园将配套建设2600米景观步道和溪流节点,邓小平故居等红色遗址与采茶制茶体验区、茶香民宿串联成线。“游客既能接受红色教育,又能体验茶文化,临走还能带上我们的农特产。”项目负责人表示,通过“红色研学+茶旅休闲”模式,预计年接待游客量可突破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多元联动促共富
产业发展带来的“乘数效应”日益凸显。村民胡大姐算了一笔账:“我在茶园务工每天收入80元,家里种的茶叶、木耳由村厂统一收购,一年能多挣2万多元。”据统计,两大产业项目已吸纳本地劳动力120余人,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村集体收入也从2022年的15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68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打造‘刘畈’区域公共品牌,让产业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刘畈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标准化生产到三产融合,这座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村庄,正以创新思维书写新时代山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余 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