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08:31:00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95 |
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化险为夷、筑牢安全防线?弥陀镇以精准施策破解单户隐患,以系统治理构建全域防控体系,让曾经的“风险点”变为“放心点”,用扎实举措为群众撑起“安全伞”。
弥陀村村民叶江生的屋后,曾是让他夜夜难眠的 “心头患”。过去,受山体岩石长期风化、雨水冲刷影响,屋后山体时常发生零星崩塌,大小石块滚落的声响成了他多年的 “梦魇”。
“以前屋后山体经常掉石头,晚上睡觉都提心吊胆。去年政府砌了挡墙,还定期有人来巡查。现在踏实多了,下大雨也不怕了。”村民叶江生对记者说。
叶江生的话道出了当地群众对地质灾害的担忧。同样让村民揪心的还有一座便桥,每到汛期,暴雨引发的山洪裹挟着大量枯树枝奔涌而下,桥面常被淹没,不仅阻断出行,堆积的杂物还可能加剧水流冲击,对桥梁结构造成威胁。
“当时的水很大,基本上没过了桥面,桥上全都是冲下来的枯树枝,村两委跟工作队及时组织人把树枝全部清除,然后对两边进行了一个应急的防护,基本上保障了群众的一个出行安全。”圣迹村村委会副主任范周生说。
正是这样的快速响应,让村民在险情面前多了份安心。针对这些具体隐患,弥陀镇精准施策,为叶江生家屋后的山体砌筑了坚固的挡墙,阻断落石路径,同时安排专人定期巡查山体变化、检查挡墙稳固性;对涉险桥梁,除了汛期及时清障,还加固了两侧护坡,增设了山洪预警标识,让曾经的 “风险点” 变成了 “放心点”。这些针对性治理不仅化解了即时危险,更让群众真切感受到 “安全就在身边”,生产生活逐步回归常态。
从单户隐患的化解到全域风险的防控,弥陀镇正构建起一张严密的地质灾害“防护网”。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32 个地灾隐患点,包括28 处崩塌和4 处滑坡,直接威胁106 户359 人的安全。这些隐患的形成,既与当地山体陡峭、岩层破碎的先天地质条件有关,也受季节性强降雨的持续影响,极易引发崩塌、滑坡。面对这一现状,弥陀镇坚持系统性推进防治工作:建立“隐患点 + 风险点” 防控体系,将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全部纳入监测范围;织密镇村 “群测群防” 网络,让村干部、监测员、村民形成联动,确保险情早发现;严格落实 “三查” 制度,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不留任何防控死角。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强化防灾宣传,落实‘挪床行动’‘锁门行动’等举措,及时转移受灾群众,并积极申报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项目,力争彻底消除隐患,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弥陀镇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局长章振宇表示。
如今,随着各项措施落地,弥陀镇的地质灾害防治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临时处置”迈向“长效治理”。群众不仅在险情发生时能得到及时保护,更在日常感受到防控体系带来的安全感,这份安心,正成为当地群众安居乐业的坚实底气。(徐 虹 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