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09:04:45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416 |
她步履蹒跚,却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三代人的生计重担;她沟壑纵横,可浑浊的双眸中始终流露着慈爱与坚韧;她本该安享晚年,却在最需要被照顾的年龄默默照顾着患病的儿媳,她就是太湖好人辛代娥,在7300多个日夜中,用一勺温粥、一句乡音、一夜苦守,牢牢撑起了这个简朴又温暖的家。她被评为2025年第一季度“太湖好人”。
凌晨的刘畈山上,薄雾弥漫。77岁的辛代娥如在寂静中悄然起身,来到儿媳潘秀平的床畔,轻轻呼唤着她,小心翼翼地擦拭儿媳的脸庞、脖颈,每一个动作都轻缓如羽。接着,又端着一碗熬得软烂黏稠的米粥,吹散热气,一勺,再一勺,耐心地送到儿媳嘴边。做完这些,她来不及休息,匆匆扒几口冷饭,一头扎进田间。儿媳妇身边片刻离不开人,辛代娥便将她安置在田埂边的树荫下,自己则转身走入灼人的烈日之中。插秧、除草,汗水浸透她单薄的衣衫,瘦小的身影在青绿的秧苗间起伏。儿媳妇坐着时而躁动不安,辛代娥不时抬头望一眼,又柔声安抚几句,手上的农活一刻不曾停歇。这些普通人为之动容的瞬间,对于年近八十的辛代娥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这段沉重又深厚的婆媳缘分,要从2003年说起。九十年代的艰苦岁月中,丈夫猝然去世,抚养两个孩子重担都落在辛代娥一个人身上,当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小儿子迟迟未能成家成了辛代娥最大的心病。后来,患病的潘秀平经人介绍踏入这个贫寒之家,当时,辛代娥比谁都清楚,这对于这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然而,苦命人怜惜苦命人,她眼中没有嫌弃,只有深深的怜惜和一份毅然扛起的责任。“既然进了这个门,就是一家人,再难我也不会丢下她!”这句从心底迸发的承诺,儿媳或许永远无法理解,婆婆却用整整二十年的光阴,一笔一画,刻骨铭心地践行着。
独自照料这个“孩童般”儿媳的日子,远比辛代娥预想得更为艰辛。儿子外出谋生,年迈的她成了儿媳唯一的依靠。“她没有爸也没有妈了,我不能对她发脾气啊……”说到此处,老人的眼中泛起泪光。悄悄抹去眼角的泪光,辛代娥转过身,脸上又漾开温软的笑意,像哄最心爱的孩子般,为潘秀平擦拭、洗漱。“你看你呀,本来该是你帮我洗的,现在倒要我帮你咯……”心中那一点点微不可察的委屈,便在婆媳间这带着泪痕的打趣逗弄中悄然消散。潘秀平听不懂,却咧开嘴笑了;看着儿媳的笑脸,辛代娥紧锁的眉头也终于舒展,跟着笑了起来。
这般情景,孙女郝玲芳从小看到大。 自记事起,奶奶便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妈妈。待她长大后,想搭把手分担,奶奶总会摆摆手:“这些你做不了,去看书要紧。”刚刚把孙女“赶”去学习,辛代娥自己便立刻投入到永无止境的家务与农活中。插秧、收割、喂养家畜……繁重的劳作在她本已枯瘦的手上留下道道裂口与厚厚的老茧。纵然命运的重担如山,在她那双布满风霜的手下,自家小菜园依然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简陋的厅堂窗明几净,井然有序;就连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儿媳,在婆婆悉心的擦拭与换洗下,周身上下也总是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朝夕相处,耳濡目染,郝玲芳比谁都清楚这整洁与安稳背后,奶奶付出了多少无声的汗水与辛劳。在县城读高中的她,心中最深的牵挂便是深山里的奶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靠自己的努力,让奶奶能真正歇一歇,过上好日子。”郝玲芳的话语里,满是心疼。
二十载寒来暑往,七千次日升月落。辛代娥,这位瘦小佝偻的农妇,以凡俗的血肉之躯,在生活的尘埃与泥泞中,一砖一瓦,一粥一饭,筑起了一个坚实而温暖的“家”。她以超越血缘的无私大爱,诠释了人间最朴素也最珍贵的情感真谛——那深植于生命土壤的责任如磐,那在逆境中依然顽强的灵魂之光。
这束从苦难深处倔强生长的微光,不仅温暖了郝屋组那方小小的院落,更映亮了人心深处最纯粹的善良,“她肩上的担子那么重,却那么坚强,她是我们全村人的榜样。”“辛婆婆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我们更要向她学习,好好对待家人和身边人。”这些肺腑之言,宛如涓涓暖流,在乡间阡陌无声浸润、传递,汇聚成一片深沉的回响——这是一个好人故事所激荡起的,最真实、最质朴、也最持久的心灵共鸣。 (记者:王 璇 詹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