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15:24:51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381 |
《天南海北太湖人》栏目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二十余载,如今再度扬帆,只为打捞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太湖星光。在“八一”建军节的荣光里,我们遇见了93岁的朱祖保——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老兵,行囊里装满朝鲜战场上的硝烟,却始终揣着一颗滚烫的赤子心。他是长津湖战役里啃着冻土豆冲锋的炮兵,是五次战役和金城阻击战中校准炮位的勇士,是中印自卫反击战和西昌深山里 “三进三出” 的剿匪指挥员,更是转业后在平凡岗位上续写忠诚的老兵。他的故事,是一部用热血写就的传奇,更是一代人用生命镌刻的信仰。
沃土少年从军路 位卑未敢忘忧国
1932年,朱祖保出生在刘畈乡酸枣岭,自幼聪明好学的他先后在白沙中学、太湖中学等学校就读,课本上的字里行间,藏着这个农家少年对世界的向往。1948年的风,带着“解放新中国”的号角掠过大别山,朱祖保和当时千千万万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对新中国的忠诚,毅然弃笔从戎。
“当时离开家的时候,身上只有9块银圆,是父亲给的学费,和我一同参军的有20几个人,最终从战场回来的只有三个人。”朱祖保告诉记者。这寥寥数语,道尽了那个年代战场的艰辛与残酷,也无声地诉说着一位青年学子在国难当头之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
1949年5月27日,朱祖保随部队一起解放了上海。回忆起上海解放的一幕,朱祖保还是激动不已,他说:“上海的解放标志着我们解放军离全面解放新中国又近了一步,我们当时进城后严格遵守纪律,露宿街头,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
硝烟漫卷青春影 血火熔铸少年魂
新中国成立后,朱祖保随部队在沿海训练,因刻苦聪慧崭露头角。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来不及与家人告别,便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朝鲜半岛的风雪,是刻进骨头里的记忆。严酷的环境和战争的惨烈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朱祖保所在的部队是炮兵连,主要任务包括火力支援、阵地防御和协同作战等。1950年11月,长津湖战役正式打响,朱祖保所在的27军也第一时间投入到战场。
彼时长津湖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志愿军官兵们在零下37摄氏度的严寒里,单衣单裤冻成了冰壳,却为了防空而不敢生火取暖,冻土豆塞进嘴里,能硌得牙龈出血。每班仅一两床棉被,十几人相拥取暖,睡着便可能再也醒不来。而他们本是为解放台湾备战,因为朝鲜战场事态非常紧急,他们来得仓促,对高寒环境毫无准备。即便如此,部队仍按部署夜行晓宿,悄然开进。
长津湖的炮火映着他冻紫的脸,瞄准镜里的敌人阵地,和课本上“家国”两个字重叠在一起。五次战役和金城阻击战的坑道里,他用冻裂的手计算弹道,血手印与炮火成了青春底色。战友,尤其是同窗的牺牲,让他悲痛又更坚定保家卫国的决心:“他们把命留在异国,我活着就得替他们多看新中国。”
经长津湖、五次战役和金城阻击战等战役洗礼,朱祖保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班长,部队与他本人皆因骁勇作战多次受奖。
胜利归来当“教头” 无惧深山剿顽敌
1953年8月,从抗美援朝战场胜利归来后,朱祖保很快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战场”,那就是赴沈阳炮兵学院担任教官,他将实战经验注入军校课堂,把长津湖的弹道数据写满黑板,把金城阻击战的战术推演变成课堂案例,学员们说:“朱教官的课,能闻见硝烟味。”他将抗美援朝精神融入教学,他的特色教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喜爱,由于教学质量过硬,没过多久,朱祖保又被调往北京炮兵训练学院,主要训练营长级别以上军官,也是转赴北京炮兵训练学院的那段时间,他在入党志愿书上按下红手印,指腹的老茧把“忠诚”二字硌得格外清晰。
50年代,四川西昌地区(大凉山)盐源、盐边、木里、冕宁等地匪患严重,出现了大股土匪。1956年,当剿匪的命令传来,朱祖保立即打点行装——随部队来到深山老林里剿匪。朱祖保时任作战参谋,他告诉记者,凭借着战场和教学中的丰富作战经验,很快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剿匪作战计划,那就是正面主攻,其余部队远距离快速迂回,断敌退路,形成合围。朱祖保所在的部队 “三进三出”匪窝,打得敌匪闻风丧胆,也成功粉碎了国民党依托西昌作最后挣扎的企图。“剿匪比打仗还难,剿匪是在深山老林里,敌人也比较分散,有时稍不注意就容易中了敌人的伏击”,1960年,朱祖保被调往原成都军区作战部担任作战参谋,参与了中印自卫反击战指挥,并取得了伟大胜利。60年代,西昌地区(大凉山)仍有小股土匪活动。朱祖保于1963年再次调往西昌军分区,先后担任作战科长和团长,再次带领部队进行剿匪。
朱祖保一生经历了大小战役几十次,最为传奇的是竟然没有受过一次伤,连轻伤都没有,当记者问到他有什么秘诀时,朱祖保笑着说:“其实没什么秘诀,战友们把我护得好。再说,我这名字‘祖保’,许是祖宗在保佑呢。”
深藏功名为社稷 固守清廉度此生
1979年,朱祖保婉拒组织照顾,从部队转业到四川凉山州西昌市物资局,先后在办公室、贸易中心经理、服务中心经理、纪委书记等岗位历练。他常一人身兼数职,办公室的灯总亮至深夜,桌上的印章如当年作战地图般排列,却从不抱怨,常对同事笑言:“现在的生活比打仗好多了,多做点事情死不了人!”
任纪委书记期间,他对家人严苛,不许子女碰单位任何东西,连会议室搪瓷杯都不准带回家。儿子朱涛,现为宝武集团马鞍山钢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忆及父亲说:“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很忙,对我们也很严厉,告诫我们做事要有恒心、不搞歪门邪道,我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有父亲的一份功劳,我的荣誉有他一份功劳。”
妻子刘凤先是一名医生,60年代自愿随丈夫从成都到西昌支边,与之相濡以沫七十载。回忆起丈夫的戎马一生,她说:“老朱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人,只要认准了,他就会一直做下去,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单位和学校,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
采访尾声,朱祖保擦拭着与战友的旧照,轻声道:“多少战友把命留在异国,我们活着,就该好好干活,哪敢提功劳?”话语轻如鸿毛,却重若千钧——真正的功勋,从不是炫耀的勋章,而是深藏于心的忠诚。
朱祖保的故事,是千万老兵的缩影。在他身上,记者仿佛看到了电视剧《亮剑》里李云龙的一丝身影,同样是有勇有谋,对党忠诚,朱祖保与我县其他抗美援朝老兵们一起,是那段气壮山河历史的重要参与者。他们把勋章藏在心底,把伤痕刻进年轮,用一生诠释着 “忠诚” 二字的重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那些最亮的星,或许就是他们未曾褪色的军徽。他们是太湖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是永远值得我们仰望的 “最可爱的人”。(记者:吴阳金 实习生:陈佳佳 欧阳子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