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10:24:31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00 |
山海之间:一位守国土,也守文脉的时代奋进者
晨曦中,大别山的轮廓在薄雾间若隐若现,梯田层叠、青山如黛。在太湖县百里镇这片博大而温和的土地上,少年王依群度过了一段质朴而充实的耕读岁月。一个深秋的清晨,九岁的王依群正在田里抢收稻谷,锋利的镰刀突然打滑,小拇指上的一块皮被刀刃掀翻,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疤。这道伤疤成了劳动最早的勋章,日后每当遇到困境,他都会不自觉地摩挲那道日渐淡去的疤痕,仿佛在提醒自己:大别山的子孙从来不怕吃苦,正是这种扎根于乡土的性格养成,让他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山一般的坚毅和水一样的柔韧。
青山砺壮志 戎马铸忠诚
和大多数的山里孩子一样,王依群也曾遥望远方,每当看着从部队归来的军人,心里总是会涌起一股“精忠报国”的强烈憧憬。18岁那年,一身戎装成为他最引以为傲的成人礼,此后,他足迹踏遍陕甘宁的辽阔土地。还记得他第一次来到“塞上江南”银川时,眼前没有诗文想象中那般浪漫壮丽,只有无垠的荒漠和呼啸的北风。然而,当嘹亮的《解放军进行曲》在耳边响起,他瞬间懂得了什么是“国土”的重量。
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王依群很快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当时,恰逢全军兴起的文化学习高潮,当战友们都让家里邮寄生活用品时,他的第一封家书是叮嘱父亲寄来数理化的课本。无数个深夜里,他一个人就着营房的灯光刻苦钻研。这份执着让他脱颖而出,很快被推荐担任文化教员,甚至获邀为师部领导授课。当师参谋长庄重地向他敬礼:“报告教员,学员到齐,请授课!”他深刻体会到知识带来的尊重与价值。这位来自大别山的小伙子,也用略带乡音却坚定有力的声音,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
之后王依群在不同的岗位上磨砺着自己,调入飞行大队后,他始终将飞行安全置于首位。那时,他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都要与所在飞行大队每位飞行员谈一次心,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谁家老人生病了,谁的孩子要入学了,谁的妻子工作遇到困难了,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只为让飞行员能够全心投入工作。“飞行员人在空中,但心要稳在地面上。”这是他常说的话。在他任期内,该大队创造了连续四年飞行安全无事故的纪录,荣立集体三等功。
时光荏苒,王依群始终都保持着“执笔从戎”的自觉。善于思考总结的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伏案疾书,将工作中的经验撰写成文。一篇篇凝聚着实践智慧的文章相继发表,为我国军事建设与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回首二十八载军旅岁月,或许是耕读生涯培养的学习习惯,让他在文化学习中出类拔萃;或许是乡土生活中沉淀的人文关怀,让他在带兵管理中既讲原则又充满温度。这些品质,如同他掌心那道疤痕,早已融入血脉,成为他生命中最坚实的底色。
革故启新元 文苑绽奇芳
“人生没有当过兵是一种遗憾,但一辈子只当军人,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遗憾。”2004年,王依群在军旅生涯的巅峰时刻作出新的抉择,带着对人生广度的主动追求来到上海,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开启文化报国的新征程。
他被安排到正处于文化体制改革前沿的上海市文广局组织人事处。面对文广合并后的新格局,王依群积极推进“绿色通道”机制,让一批有实力却缺乏体制依托的文艺人才,能够凭借真才实学获得职称认定甚至落户上海。为无数“处江湖之远”的文艺工作者打开了通向专业认可的大门,也为上海文化事业注入了蓬勃活力。
2011年调任市文联后,实现了从“管”到“办”的转变。他以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为平台,推动这个世界上存续时间最长音乐节焕发全新生机,不仅大力推介新人新作,还将分会场扩展至苏浙两地,极大拓展了音乐节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上海的文化国际交流,他带队组织音乐话剧《歌唱祖国》赴美演出,不仅赢得了海外观众的热烈反响,更让中国声音唱响国际舞台。
他深知,繁荣文艺创作不仅要搭建舞台,更要守护好舞台上的每一个人。在文联,他分管的维权机构,成功处理了谢晋导演维权案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案件,为艺术家权益保障提供了“上海经验”。而人文关怀的背后,是钢铁般的原则坚守。在担任市委巡视组副组长期间,他秉持“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原则,严肃查处了一批违纪案件,以雷霆手段守护文艺界的郎朗清风。
从文化人才机制创新到艺术生态培育,王依群用二十年时间,参与并见证了上海文化建设的黄金时期。他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改革者,既要勇于打破壁垒,更要善于建构新秩序;既要守护传统根脉,更要追求时代创新。
修志成今古 问道续春秋
王依群的文化抱负在调任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后得到了全面绽放。面对全国范围二轮修志这项浩大工程,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史志观”,坚信修志应汇聚社会智慧,史志应融入各行各业。广泛召集专家学者、文化名流乃至民间爱好者,开拓性地整合社会资源,牵头成立了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海派艺术、海派建筑等多个专业委员会,让历史书写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城市文化工程,进而为社会各领域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四年修史路,他参加了近800次会议,推动完成218部、达3.21亿字的志书编撰,这个数字是全国平均数量的3倍。在他的积极作为下,一系列研究成果相继面世。他主导编撰的《上海六千年》丛书,以扎实的史料和生动的笔触,彻底颠覆了“上海百年以前只是小渔村”的刻板印象;而他策划的《浪奔浪涌黄浦江》《潮起潮落苏州河》等地情丛书,则沿着上海重要地标,带领读者行吟其中,阅读一座城的壮阔史诗。
在修志过程中,他与方孝孺纪念馆的结缘尤为动人。当他听闻明代大儒方孝孺的后人就在上海浦东航头镇时,心中满是疑惑:这位被诛十族的忠臣如何还有后裔?带着这个疑问,他亲自前往航头镇考察求证,确认其后人确实在此繁衍生息后,王依群深受震撼,当场承诺要为弘扬方孝孺精神做三件事:为方氏后人在他主编的《上海滩》杂志出专辑、将纪念馆吸纳为史志学会理事单位、成立方孝孺专业研究会,并最终逐一落实。这份真诚与务实深深打动了方孝孺二十五世孙、纪念馆馆长方庆平。“王老师一次次实地调研、协调资源,凝聚起了散落各方的研究力量。他做的这一切,不仅是对我们的帮助,更为这座城市守护了一份珍贵的文化基因。”
在深入研究方孝孺生平的过程中,他时常感慨:“方孝孺的‘读书种子’精神,正是当代需要的文化品格。”亲自策划组织全球书法征集活动,收到海内外名家作品80余幅,还邀请原国家领导人为纪念馆题写馆名,筹划建造方孝孺碑林。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方孝孺学者精神的当代诠释。
王依群源自“正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凝聚成他既要保存历史真实,更要传承文化精神的独特史志观。这份精神火焰延续至他退休后,他谋划组织编撰《上海百位名家家训家教》、《上海人系列丛书》,牵头筹划了《上海退役军人军志》和“老兵系列丛书”编撰工作,亲自拜访耄耋之年的老兵,细心聆听烽火岁月的记忆。他说:“这些老兵是活着的历史,他们的故事必须传下去。” “史志是一种文化现象,要紧密与行业融合,与时代并进,不断深入研究、创新发展。”
从驰骋疆土到修史著书,王依群用半生时间完成了一场动人的身份蜕变。他将传统治学精神融入当代文脉传承,把军人的忠诚担当化为文化的智慧坚守,以更深刻、更持久的方式,继续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
业立浦江畔 情归大别山
从浩瀚史志中抬起头来,王依群的目光总会越过黄浦江,望向那片生养他的土地。在他书山叠嶂的办公桌上,始终放着一份工整的手稿——《梦里家乡》。手稿中他用细腻深情的笔触回顾童年点滴:“我出生的小村庄花屋,恰似一颗遗落山间的明珠,镶嵌在大别山的怀抱……”这些鲜活的记忆,时常将他带回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上海太湖经济文化促进会会长,王依群将一份浓郁的乡愁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要让每个在沪打拼的太湖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在他的倡议下,法律、教育、巾帼、投资金融、健康医疗等五个专业委员会相继成立,为太湖乡友提供全方位的多元支持,把“内搭平台 外联老乡”的双招双引理念植入每一位在沪乡贤的家乡情怀。
今年三月,一场情系桑梓的活动在王依群的精心组织下展开。促进会一行10余人先后走访徐桥镇和江塘乡敬老院,为61位老人送上爱心红包与毛毯;为县特殊教育学校146名特殊儿童送去满满的爱心。那一刻,老人们、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成了所有人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仅如此,在王依群看来,文化反哺是回报桑梓最为深远的方式,他身体力行做太湖文化的代言人。与沪上企业家会谈时,他总会娓娓道来太湖的千年文脉和自然风光;与文化学者交流时,他更是如数家珍地讲述太湖“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的人文盛况。用他的满满诚意,常态化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协助考察,邀请上海企业家回乡调研,促成企业落户太湖,推动家乡投资建设。
最让他感到振奋的,是他鼎力决断在上海设立2025太湖春晚分会场,这也是太湖十几个驻外商会率先融入家乡大型文化盛宴的第一个协会组织。那天,他激动地握住导演的手:“这是展示太湖形象绝佳机会,我们一定要办好!”随后,他亲自与县融媒体中心有效对接,连续多日带队勘察场地、筛选节目、组织排练,为远在上海的太湖人呈现了一场别具意义的家乡春晚。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在沪太湖人都加入到回报家乡的行列中来。
如今,虽然家乡的道路宽了,楼房新了,但王依群最欣慰的是家乡在快速发展中,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风味”:清晨山间的薄雾、田埂上熟悉的乡音、老屋里奶奶熬的米汤香,还有那代代相传的淳朴与坚韧。站在黄浦江畔,他仿佛能看到大别山的层峦叠嶂在暮色中若隐若现。这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儿子,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远方的故乡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记者手记】
从大别山深处的耕读少年,到一展宏图的军中骄子,再到执笔申城的文化守护者。王依群的人生是一场不断跨越、始终奔赴的旅程,始终将个人的理想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如今,他仍会偶尔摩挲小拇指上那道淡去的疤痕,指尖触到的有大别山的山水,还有军队的号角、志书的墨香,以及家乡老屋里飘来的米汤香。这道疤痕,早已成为他人生旅程中最珍贵的印记,指引着他在山海之间,顺势而为、笃行致远。他的华丽故事,是一个走出大别山、转进大上海、融入大发展的奋斗者与伟大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记者:刘 辉 陈振伟 王 璇 姚权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