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7 11:29:18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2630 |
太湖建县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山川秀美,林木茂丰。尤其是众多的古树名木成为熙湖大地上留存至今最为宝贵的“绿色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
常言道:“ 一棵古树,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一株名木,就是一段历史的生动记载”。同时,“古树名木更是活着的画、凝固的诗。它遒劲挺拔的躯干,婆娑如盖的枝叶,总让人感觉到它的坚韧、顽强,催人奋进。”
为更好地保护“能够让人记得住过往乡愁、能够折射出历史文化、能够彰显着良好生态”的古树名木,我县根据安徽省绿化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于2015年10月-11月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古树名木全面普查工作。
“风水树”成了“风景树”
初冬时节,记者跟随县林业局、天华林业站、江塘林业站的林业技术人员一起走村串户、翻山越岭实地探访了朱河村、西冲村、五一村的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工作。
天华镇朱河村燕窝组是一个仅有190余人的小村庄。这里一座座小洋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于浓荫中若隐若现,处处绿意融融。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水流潺潺,清澈见底。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迷人的山水田园风光!
一株株古树便是这风光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标。它们分散在村庄四周,绵延相伴,蔚为壮观。细的一人难抱,粗的四五人合围。每一株古树都有自己的形态,站成一处独特的风景。或绿荫蔽日,如亭亭华盖;或风度翩翩,如挺拔卫士;或盘根错节,如写意画作……令人惊叹,叫人流连忘返。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进入燕窝组,远远就能望见屋场边立着一株壮硕的大树,高挺在
“原来,这条河边有二三十棵香樟古树,长势茂盛,遮天蔽日。可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逐一砍掉。幸运的是,在当地8个村民的合围下,才得以保留下现在这惟一的一棵。然而,这棵树后来又险些遭受了一次劫难。记得在农业学大寨时期,生产队要大势改河造田。而这个香樟恰好位于改河造田的范围之内,必须砍掉。再次幸运的是,在时任黄镇区位殷书记倡议‘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搞破坏’的强烈要求下,最终得以保留下来。这个香樟真正成为燕窝一个得宠的‘幸运儿’。”家住香樟树旁边的退休干部陈留晓深有感触地说。
“我从小就生在这、长在这,看着古树一天天长大的。古树很有灵气,在村民们心中是神圣的。这几年,各级保护古树的意识加强了,林业部门将其实行挂牌保护,移民、水利和交通等部门先后投资几十万元,对从树旁经过的河渠进行了整治、砌坡,将树周围的地面进行了平整,在树底围上了矮围墙,安放了石桌、石凳。”
如今,这里不仅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是村民们乘凉、休憩、寄托心愿的好地方。
沿河而上,再走田埂而行,正好环绕小村庄一小圈,每隔一段距离,就能发现一株古树。有的独立一角,有的被翠竹、杂树环绕,姿态各异,虽经历了无数风雨,却依然生机勃勃。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有10来株,其中以香樟树居多,也有皂角树、黄连木、桂花树和苦槠树。这些树大多生长在农户家的屋旁,属于农户家的。据他们介绍,树是祖辈栽种传下来的,一直就那么生长着,在他们的心中,树见证了祖辈的兴衰,也寄托了他们对祖辈的思念。
这个时节,正是苦槠树挂果的时候。长在另一个小屋场边已有110年历史的苦槠树缀满了小而圆的果实,外表呈褐色。一些成熟的果实掉落在草丛里、地面上抑或农户家的阳台上,便成了村民们喜爱的篮中之物。这不,66岁的村民刘金凤就每日来到树下,捡拾了许多苦槠果,正坐在家门口去壳。只见去壳后的苦槠果肉呈白色。
“这些白色的苦槠果是用来打苦槠豆腐的。果肉用清水浸泡十几天后,将它碾成浆,再将浆煮成糊状,用木框、木板压制成块,分切开来,就成了一块块的苦槠豆腐了。把制好的苦槠豆腐浸在水中保存,能留上好几个月。吃的时候,切片水煮,或用辣椒拌炒,口感特别好,都是绝佳的美味。食用苦槠豆腐可以清热解毒,所以这里家家户户每年都要捡拾苦槠果打豆腐。这棵树一年要结籽200多斤,足够村里人享用。”刘金凤说得津津乐道,似乎在回味苦槠豆腐的美味。
百年苦槠,为村民带来了念想和快乐,也得到了村民的保护。
随后,记者跟着林业站人员来到他们事先在山头、田埂、屋旁多次调查清楚的一棵棵古树边,拉开皮尺,进行测量、登记、挂牌,特别是他们利用现在最为先进的“定位系统”,现场可以实行“定位仪”准确地测定每一个古树名木所处的地理坐标位置。同时,仔细查看古树的生长状况,向附近村民详细询问与古树有关的情况。
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记者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哪么多之前抑或知道但很少见过的珍贵树木。
在燕窝孙塝组,山上一棵树高20多米、树围
望着那一棵棵历经百年千载、历经风霜雨雪的古树,也许就会情不自禁地勾起你儿时的记忆和难忘的乡愁,也许就会令你永远忘不了回家的路、割不断思乡的情;也许正是有了那一棵棵“绿色的活化石”,成就了今天美好乡村建设中一道道最美的风景和文化的传承!
“活文物”成了“活化石”
有道是:古树名木宛如城乡的“原住民”,亦似留存的“活文物”,更是绿色的“活化石”。
按照2010年颁布实施的《安徽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相关规定,我县今年开展的第三次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工作,其内容主要涉及古树名木的资源调查、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养护管理等方面,重点是全面摸清和掌握我县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生长与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全省建立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健全古树名木动态监测体系。
据县林业局局长、古树名木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何家华介绍,本次调查以2011年的普查成果为基础,采用资料查询、知情人访谈、现场调查的方法,以乡镇为单位开展调查。并严格执行《第三次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实施细则》、《古树名木鉴定标准》、《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对所有已经掌握基本情况和新发现的古树名木逐一进行现场调查,认真核对调查数据,并采用GPS重新进行定位,拍摄数码照片,建档立卡,随时监测。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全县现有古树1759株,名木1株,在2014年古树名木调查基础上,补充调查164株。其中,生长正常1614株,衰弱株90 株,濒危株17 株,枯亡32株。一级古树36株(其中7株得到省认定),二级古树141株,三级古树1582株。全县古树名木共有香樟、枫香、桂花、牡丹、紫藤、冬青、乌桕、皂角树、黄连木等58个树种,其中枫香(669株)、香樟(427株)、苦槠(124株)占全县古树名木数量的70%,达1220株。这些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远郊野外,多为乡村自然村庄的“水口树”,得到群众自觉的保护,没有发现砍伐古树名木的现象。
“目前,我县现有古树名木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古树名木生长在自然环境状态下,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二是极少部分古树由管护单位采取砌树池、围护栏、封堵树洞等措施进行保护,古树的生长环境虽得到有效改善,但受经费条件的限制,保护措施相对简单粗放。三是部分古树生长环境条件受到人为活动严重影响,如有的古树生长在房前屋后,周边被厕所、猪圈、垃圾包围,树木的生长条件极为恶劣,大多树木根系腐烂损坏;有的古树受到农村房屋建筑、道路拓宽、道路硬化、沟渠整修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造成古树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古树生长也受到极大影响。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加大经费投入,制定科学有效的管护措施,对一些珍稀树种及生长环境恶劣的古树名木进行科学保护。”县林业局副局长石金印告诉记者。(刘辉 叶玲玲 唐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