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诗画乡村入眼来
2020-06-22 10:01:04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7313

    正是草木葱茏时节,
行走在我县山里山外
大大小小的村庄,
映入眼帘的是:
一条条乡村公路平坦通畅,
一栋栋农家小楼错落有致,
一处处文化广场宽敞整洁,
一个个自然屋场环境优美,
一片片产业基地生机盎然,
一张张灿烂笑脸写满幸福,
一幅幅美丽画卷徐徐铺开……
这,正是美丽乡村建设
为老百姓实现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树立“美丽就是经济、乡村就是风景”的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建设与“三大革命”“五清一改”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脱贫攻坚工作的结合文章,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推动乡村“面子”和“里子”一起美,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现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从“一时美”到“长久美”,将美丽乡村的名片越擦越亮。


秀美大竹“发牛财”

 

       沿赤百线驱车而行,过百里镇南斗村,不久,路边“秀美大竹”的石刻便十分醒目地映入眼帘。车子右转,驶上平坦干净的柏油路,渐渐进入了大竹村美丽乡村建设中心村所在地。         


 弯弯的小河穿村而来,河堤修整一新,河水清澈。两岸田野里禾苗青青,散发着大自然的芬芳。河边新建的长廊、小亭特别雅致,鹅卵石铺成的地面、石桌、石凳、竹篱笆,与周边环境搭配得十分和谐,令人心情愉悦。这里,自然而然成了村民们农闲时最喜欢来小憩的地方。这,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给大竹带来的新气象。这样优美的环境,给村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呢?



  “以前门口这条马路,两个人挨近了都走不过去,现在能通大车小车,很方便。我们以前住在山沟里,生活比较困难,现在搬到这个路边来了,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使我这个贫困户受益最大,现在房子也盖起来了。以前到处都是露天厕所和猪圈,现在都没有了,环境好了,绿化跟上了,我也在院子里种点花草,像个小花园吧。”该村村民李金彪高兴地说,“大家对这个变化都很满意,晚上散步和城里一样,好多城里媳妇回来,住过都不想走了呢。大家也自觉爱护环境了,不但注意自身的形象,也注意周围自己居住的卫生,路上有垃圾都能自觉捡起来,放到垃圾桶里。”

  随着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前,守着绿水青山、自然风光,却因为乱摆乱放、陈规陋习影响了人居环境质量。想群众之所想,大竹村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改善人居环境摆上重要位置,扎实推进“三清四拆”“五清一改”行动,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旧猪圈、旧厕所拆除了,淤塞的池塘、沟渠清理了,陈年的垃圾运走了,原本秀丽的模样又回来了。房前屋后摆放有序,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村民人人精神抖擞。

  大竹村村民的高兴事,可不仅仅是人居环境变美了,更让他们欣喜的是,在家门口也能“上班”挣钱啦。

  贫困户蒋海明之前在外打工,每年挣的钱并不多。村里发展小黄牛养殖业之后,他回到家乡,跟着有养殖经验的父亲蒋焱中一起在村里的养殖基地干,此外,还在自家养猪。如今,他家一年的收入有十几万元,不仅光荣脱贫,还有了稳定增收的途径。  

  像蒋焱中、蒋海明父子这样,受益于村里产业发展的,还大有人在。近年来,该村始终把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和全体村民增收,作为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抓在手上。2014年以前,该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2016年,安徽储备局援建60千瓦光伏电站一座,后又分别建设100千瓦和140千瓦光伏电站各一座,三座光伏电站每年发电收入约26万元,70%关联贫困户,增加贫困户收入约16万元。该村还陆续发展起菊花种植和黄牛养殖业,投资入股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促集体经济增收,截止2019年年底,集体经济收入达51.29万元。目前,该村黄山贡菊基地带动20户贫困户和20户非贫困户就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5至10万元;积极申报全国“一村一品”黄牛养殖示范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现存栏黄牛82头,年底存栏将超100头,预计2020年黄牛的产值约3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推进,村里有了自己的产业,给群众稳定增收吃下了“定心丸”,使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该村党总支部书记刘望生说,美丽乡村建成以后,老百姓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环境卫生变好了,水清了,岸绿了,老百姓家里都干净了,老百姓天天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满意度明显增加。今后,我们要把人居环境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划分责任区,设立专门的保洁员,定期清扫,定期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监督,让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把集体经济产业做大做强,以种养相结合,种养循环利用,在去年集体经济51.2万元的基础上,争取今年突破100万元,让老百姓都能分享我们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


典雅金鹰“晒文明”

 





    沿着一条窄窄的石板路,穿过一道道狭长的小巷,行走在汤泉乡金鹰村内保存了500余年的蔡畈古民居,溪泉的流淌声始终伴随着你,如歌如诉,低婉沉吟。轻抚溪边光滑的青石板,那些岁月的痕迹,时光的沧桑,悄悄地漫溢出来,随着溪泉流向远方……

    蔡畈古民居2009年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等四部委命名为“传统古建筑群”。蔡畈人一直喜欢书法,喜欢吟诗作对,喜欢唱山歌 ,农人们常常诗兴大发,传承祖先的耕读传统。

    平时,该村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这个平台,以农民赛诗台为载体,与村级各项工作进行无缝对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村道路间有几何,公路沿线瓜果多,荒芜田地难计算,何故不饶护路坡?”这是该村插在路边的一个标牌上的诗句。据悉,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中心的理念,围绕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所需所急,精心设计实践活动,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山区田地少,生产条件恶劣,总是有一部分老人、妇女,在公路两旁种植瓜菜,即影响了交通安全,也经常出现占地纠纷,村委会多次组织清障,效果甚微,某村民用诗歌小标牌插在路边,无形中化解了村民的抵触情绪。

    金鹰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大力培育乡风文明,让乡村不仅美在“面子”上,更要美在“里子”里。该村修订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先后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等一系列规定,通过将村规民印刷上墙、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文体活动、设立红黑榜的形式褒扬乡村新风、反对不良行为,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全村开展了“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



   该村充分利用好红白理事会,由村里的老干部和有威望的族长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和会员,全村统一标准,不准大操大办,村干部以签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大力推行“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联动,破解了乡村治理新课题,真正实现了乡村基层从“有形治理”到“有效治理”的跨越。如今,文明之花开遍金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叶玲玲  吴阳金  刘世恒)

相关新闻

下一条: 地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