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9 14:53:15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919 |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旨在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平心而论,最近若干年以来,我们不仅将“减负”的口号喊了许多年,而且,也确实为“减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有的,从布置作业题目的数量入手,有的从减轻学生的书包入手,而2012年3月份,教育部更是印发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
按理说,如此自上而下的大规模高起点的行动,应该能够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其直接表现就是,学校,确实是减负了,然而,学生身上的负担,却丝毫未见减轻。因为,校园附近早已出现了各类校训机构,而且,这些机构势头正旺。对于他们而言,教育主管部门越是强调学校减负,他们越是乐在其中。家长正担心学校“减出”过多的时间,而校外培训机构恰好满足了这一急迫的心理需求。
家长如此作派,目的就是想让自家孩子能够多考一些分数,而多考一些分数,在眼下意味着什么,我们都是心知肚明的。也许,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向家长灌输诸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读名校”这类的意识,然而这样的灌输,一旦与现实相“对抗”,是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的。以此为背景,家长,必然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孩子“加码”,以便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道更领先的“起跑线”。
显然,校外培训的存在与壮大,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鉴于此,我们在规范治理校外校训机构的同时,更应该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这,可能又不仅仅是几句空洞的说教就能够解决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每年高考成绩公布,整个社会,几乎依旧是“分数为王”。这种势态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家长的“分数情结”也就无法化解。即便我们采取强硬措施,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一闭了之”,家有考生的父母还是会绞尽脑汁寻求对策,而“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也都会改头换面,“接着忽悠”。
显然,如果只是想着为减负而减负,那么,这样的“减”,充其量也只是“转”,将学习负担由校内转到校外。因此,我们既要规范课外培训机构,也要提醒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分数,更应下大气力、用真功夫去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与评价机制,唯其如此,我们的“减负令”,才能够收到立竿见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