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徽锋评】为基层减负当减形式行“实”事
2024-09-10 09:20:28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722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只有真正减掉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形式”,移开为基层减负松绑的“绊脚石”,他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为民办“实事”当中,切实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效能、优化服务质量。

同向发力减“精致务虚”,树立“实”的导向,为担当“撑腰”。基层干部的本职是为民服务,但在实际中,往往却被开不完的会、填不完的表、写不完的材料所困,稍有不慎还会在解决问题时“流汗又流泪”“吃力不讨好”,导致生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错误思想,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去闯,久而久之失去干事创业的热情,变成了躺平佛系的“老油条”。持续为基层减负,就是要为干部“提气”,把他们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和“套路”中解脱出来。树立能上能下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掘身边埋头苦干、敢闯敢拼的好干部,通过完善制度激励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同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提供制度性保障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实干者真真切切地得到实惠,把人民群众的事办好做实。

同频共振减“层层加码”,采取“实”的举措,为权责“划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基层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面对的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层级、各部门如果没有厘清职责关系,一味地“层层下压”“条条下压”,只会让基层陷入形式主义的牢笼超负荷运转。唯有理清基层权力事项、属地管理事项、上级赋权事项,减少不合理的任务“单子”,才能给基层干部划出“边界线”、明确“责任田”,避免重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卸下“包袱”方能放开手脚,权责一致的基层管理体制有助于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保障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增强履职服务效能,确保基层“能办事、办成事”,用高效便捷的服务书写服务群众“最优解”。

同步前行减“钟摆陷阱”,涵养“实”的作风,为制度“开方”。基层减负不是“一阵子的风”,不能止步于一事一时,重在写好“后半篇文章”,当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一方面要持续绷紧减负之弦,长效化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开展“随机看、深入看、回头看”,结合实际适时调整优化减负手段,及时遏制形式主义再生的苗头,加大曝光脱离群众、弄虚作假等反面典型案例力度,防止基层负担反弹回潮。另一方面要避免矫枉过正,不能搞“一刀切”让基层减负变成新的形式主义。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减负成效的标准,少一点“口头上”“纸面上”“档案里”的减负考核成效,多一些“铁脚板”“硬脊梁”“宽肩膀”的真本事,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让减负为服务群众“保驾护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