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6 16:16:09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7845 |
周末,伴着冬日暖阳,绕过崎岖的弯弯山路,走进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古村落——汤泉乡蔡家畈。
跨过村口高大的竹制门楼,仿佛即刻回到了已有500余年光阴的时空。村口的“龙泉井”,历史渊源很久,陪着记者走访的老村干殷响东向我们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清甜的故事。几乎每一位在此驻足的游客都会由此情不自禁地拿起放在井边的木瓢,舀起清澈的井水,品尝上几口,宛如品味着被岁月洗涤的乡野人生。
一位村妇正在就近用着这饮之不尽的甘泉,清洗满盆硕大的萝卜,享受山村独特的悠闲生活。
漫步而上,只见村落广场上三五成群的游客欢聚一起,围拢于正在忙着切豆粑、晒豆粑的村民旁,有说有笑,不亦乐乎。几面篾制的圆形大筛子,逐渐晒满了细细的豆粑。几位从小在城里生活的游客甚感兴趣,也学起了切豆粑,亲身体验一下农家乐的感受,熏陶一下烟火气的味道。
寻着扑鼻的浓香,记者走进农家厨房,眼见两位村民忙个不停,一个在锅台灶下烧火,一个在锅台灶上烫豆粑。阿姨匀速地从满盆的白浆中,舀起一瓢,沿着油锅均匀地洒成一个圆饼,迅速烫平,盖上锅盖。接着,又迅速地掀起另一口锅盖,在浓浓的香气四溢中,十分娴熟地双手拿起圆圆的一张薄饼,放在筛子上摊凉。大约十来秒的功夫,阿姨在两口锅的交替中,实现了黄豆、绿豆、大米、芝麻等生态农产品的有机融合。随后,第三位村民又将摊凉的豆粑不停地送到广场上交给切豆粑的阿姨,完成切丝加工。
也正是在这反反复复的忙碌中,淳朴的山民体会着丰收的无比喜悦,预兆着在岁末不远的冬日将会迎来新春的欢喜。每一位慕名而至的游客也在此时分享着农家美食的芳香。
尤其是这幸福的场景,在大山深处这样一个古宅古韵的村落,显得更为幽雅、更有景致。
沉浸在飘香润心的意境中,漫步在始建于清末民初年间的古建中,目睹着占地14600平米、650多间由土砖、灰瓦、木梁等组成的明清建筑群,堪称“大别山中的建筑活化石”。村落中的民居、宅第、堂厅均保存完好,整个屋场巷道相连,墙体相依,户户相通,屋檐相掩,避风避雨,生活安居。
暖暖的阳光映射在祠堂的天井中、抑或在斑驳的墙壁上、抑或在精致的窗户边,呈现出光与影的完美组合,好似时光倒流,记忆重现。这也让记者曾于1998年同当年赵河乡文化站站长赵国勤第一次探访蔡家畈的场景历历在目。
坐在甲公塾馆的二楼书案前,倾听教书先生的谆谆教导、吟诗学文。“走进维甲公,来教学生吟。进来坐一坐,出去松一松。喝完三碗茶,快到五点钟。你去剁点肉,晚上喝几盅。”弟兄二人出口成章的轻松对话,也成就了这里众多的文化佳人。
被称为“翠姑”的殷翠和可谓是“女中豪杰”,民国时官任国家红十字会副会长,为我国卫生事业倾献毕生心血,功绩卓勋。被称为“父子双京官”的父亲殷先拔在道光年间钦取中宪大夫,且深得李鸿章器重;其子殷赉臣在光绪年间钦取内阁中书及军机章京一职,深得皇帝信任。
“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成为蔡家畈人崇尚文化、善学文化、酷爱文化、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真实写照!
如今,不论是在“赛诗台”前,还是在甲公塾馆、中书及第、浴春公屋、呈禧公屋、狄画年高的厅堂里,穿越500多年的时光,依旧翰墨飘香,依旧文风厚重,让这座坐落于两山之间山冲的古老村落,更加彰显出辉煌的文化底蕴,更加传承着灿烂的山村古韵!
宛如传古至今的龙泉井水永不干涸,宛如穿村而过的小溪日夜流淌不息,宛如私塾堂里的朗朗书声余音绕梁!
蔡家畈,一个藏在深山、人杰地灵的传统村落,已然成为“太美太湖”一个鲜明的文化地标! (融媒记者 刘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