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今天是:2025-4-2 星期三 农历 三月初五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地评线】中安时评:落花缓扫留住美好
2025-03-28 10:14:53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80

遍地落花浑不扫,且留芳菲长驻园。

这个春天,安徽马鞍山市城市管理部门在几大公园景区开启“落花缓扫”模式,为市民和游客留住这份“春日限定”。消息一出,点赞不断。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自古以来,落花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翩然起舞,迤逦千年而不绝。落花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审美意识。走近落花,走近春天,走近自然,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在脚步匆匆的奔波中,这份诗意是多么难得。试想一下,春和景明,阳光明媚,人们轻踏落英,轻嗅芬芳,近自然之芳泽,慰疲惫之心灵。这种美景多么让人心动!常有落花可沾衣,常有春日可回眸。这一刻,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更加具象化,更加可触可感。

传统城市管理往往将整洁有序奉为圭臬,落叶须即刻清扫,落花必马上移除,一些城市甚至提出路面保洁“以克论净”的要求,仿佛城市必须时刻保持一副紧绷的面孔。相比之下,现代城市空间常被简化为“抽象空间”,追求均质化与功能化,压抑了差异与个性。“落花缓扫”则恰是在恢复城市的“差异空间”,允许某些区域暂时脱离高效运转的轨道,成为审美与沉思的场所。近年来,各地有不少相应的举措。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落叶缓扫”到杭州西湖的“残荷留观”,从上海徐汇区的“落叶景观道”到南京中山陵的“梧桐落叶节”,都是将原本需要立即清除的“废弃物”转化为审美资源的范本。

城市治理中的“缓扫哲学”,还体现为对自然时序的尊重与顺应。在日本京都,当地管理部门会根据红叶飘落情况分阶段清理,既保持基本整洁,又让市民充分感受季节之美。当下,国内许多城市也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治理革命,即在追求秩序与效率的同时,开始尊重自然节律,为市民创造更多与自然对话的机会。更深层次看,不扫落花落叶的管理转向,反映了城市治理价值观的重构。城市不仅是经济生产的场域,也应是精神滋养的空间。当管理者愿意牺牲些许效率来保留自然诗意时,城市才真正成为“为了美好生活而存在的共同体”。

“落花缓扫”更深远的启示在于,它展现了城市治理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都市,寸土寸金。在安徽,各地城市管理部门正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唤醒城市新活力。比如,合肥市为解决家长们“等候难、接送难、如厕难”问题,在全国率先推行幼儿园配备建设游园、公厕和家长等候区“三件套”,满足家长接送等待、儿童上下学嬉戏玩耍等需求。芜湖市利用闲置低效“边角地”,“见缝插针”建成118个“口袋公园”,让更多人“推窗见绿”“出门进园”。铜陵市通过开展滨江生态岸线整治,打造独属于江南小城的“外滩”,极大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花之盛放,灿然若霞;待其委地,亦铺似锦。城市治理是一门科学,但最高明的治理莫过于懂得何处该放手。落花缓扫启示我们,城市治理需要学会“留白”,为自然过程留出余地,为市民的自主互动创造可能。这种“留白”不是管理的缺位,而是对城市复杂生态系统的谦卑认知。

落花不扫,留住美好。留春色如许,留诗意美丽。当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能够欣赏“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愿意为市民保留这份与自然对话的机会时,我们的城市才真正迈向文明进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