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10:17:37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87 |
春日的中国乡村,正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复兴”。3月25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绩溪发布60条春季休闲观光精品线路,从芜湖湾沚的“漫步花海”到重庆巴南的多彩田园,一幅以“春观花·乐享田园慢生活”为主题的画卷徐徐展开。
从“流量”到“留量”,乡村旅游的精品化转型。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已突破9000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迫切需求。过去“农家乐+采摘”的粗放模式,正在被主题化、场景化的体验经济取代。此次推出的“跟着乡宿去旅行”线路,将民宿作为文化载体,让游客不再是匆匆过客,而是成为乡土故事的参与者。安徽绩溪的徽派古宅改造的乡宿中,游客可以体验徽墨描金;重庆巴南的梯田民宿里,竹编手工艺人现场传授技艺。这种“住进风景里,活在文化中”的模式,让乡村旅游从“一日游”的流量生意,升级为“深度游”的价值创造。芜湖湾沚区将油菜花田与艺术装置结合,打造出“大地艺术节”般的沉浸场景,重庆巴南区通过“一村一花”差异化种植,形成四季接续的花海景观,这种以美学思维重构农业生产的实践,让农田变成展台、农事成为展演,在提升土地附加值的同时,也为农民创造了导游、手工艺人、文化讲解员等新职业身份。
解码文化基因,非遗唤醒乡村生命力。今年推介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将非遗民俗从博物馆的展柜搬回了生活现场。在皖南古村落的戏台上,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腔与油菜花的香气一同飘散。这种“活态传承”打破了文化保护的静态困境,让非遗成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现代产品。当游客亲手制作绩溪挞粿时,他们消费的不再是物质产品,而是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浙江莫干山的“蚕桑文化节”、云南哈尼梯田的“开秧门”仪式,都在将生产习俗转化为文化IP。这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故事”,比任何商业文案都更具感染力,也让乡村从地理空间升华为精神原乡。
规范发展,在守正创新中寻找平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要求,直指乡村旅游的深层矛盾。某些地区曾陷入“千村一面”的怪圈:仿古商业街取代了真实村落,标准化服务消解了地方个性。此次农业农村部特别强调“规范发展”,正是要建立可持续的生态。在安徽宏村,每日游客量被严格控制,古建筑修缮必须采用传统工艺;在江西婺源,油菜花田实行轮作休耕,避免生态透支。这些探索证明,只有将文化保护、生态红线与商业开发纳入统一框架,才能避免乡村振兴沦为“破坏性建设”。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0条精品线路的发布,恰似在乡村振兴的乐章中按下了一个重音键。当城市与乡村从二元对立走向共生共融,当农耕文明与现代审美碰撞出新的火花,乡村旅游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重构城乡关系、传承文化基因的社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