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10:29:18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29 |
在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征程中,刘畈乡关工委始终以“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为使命,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构建“沉浸式+体验式”红色育人体系,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成长成才的精神根基。
红色课堂“活”起来 薪火相传润童心
在刘家畈刘邓大军会议旧址,一群佩戴红领巾的“红领巾讲解员”正声情并茂地讲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革命史诗。这是乡关工委联合学校打造的“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通过“岗前培训+实践讲解”模式,关工委组织“五老”志愿者为孩子们辅导历史知识、训练演讲技巧,让红色旧址成为青少年自我教育的生动课堂。刘畈小学胡安洁在讲解后感慨:“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我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坚强!”
关工委注重分层教育,针对小学生特点设计“红色浸润”活动:在“革命故事会”中,“五老”人员与孩子们围坐共话峥嵘岁月;在“红色手工坊”里,孩子们用黏土塑出冲锋号角、用画笔描绘军民情深;通过“红色家风传承”亲子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撰写家书、订立成长誓言,让红色教育融入家庭血脉。
青春舞台“燃”起来 知行合一担使命
中学课堂上,一场由关工委指导的“红色青春剧场”正在上演。学生们自编自演情景剧《半袋米》,微短剧《首长教我做棉衣》等体现军民鱼水情。关工委联合学校开发“红色+”思政课程体系,邀请党史专家、退伍军人担任辅导员,将思政课延伸为“理论研学+实践体悟”的立体课堂。在“假如我是青年党员”主题讨论中,初中学生赵涵宇写下:“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要做敢闯敢拼的‘后浪’!”
关工委创新打造“红色实践育人链”。组织青少年参与“重走红军路”野外拉练,在跋山涉水中磨砺意志;开展“乡村振兴小先锋”行动,带领学生走访老党员、调研红色文旅,撰写心得体会;举办“红色创作小工坊”,设计党史知识互动游戏,学做“红军包”让红色精神与技术赋能碰撞火花。
协同育人“实”起来 共绘成长同心圆
乡关工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红色育人共同体,成立“家校红色教育联盟”,开设家长课堂,培训“红色家教指导员”;联合文旅部门开发“红色研学地图”,推出“革命文物会说话”体验项目;携手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强军风采。今年以来,累计举办国防讲座、老兵故事会等主题活动8场,覆盖青少年500余人次。
“我们将继续发挥‘五老’优势,把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未来,乡关工委将深化“红色育人导师制”,组建“银发宣讲团”进校园、进社区等创新举措”刘畈乡关工委主任表示。
如今,在刘畈乡这片红色热土上,关工委播撒的信仰种子正茁壮成长。孩子们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的身影、中学生为孤寡老人服务的暖心画面、一群朝气蓬勃的小学生头戴鲜艳的红领巾,化身为小小讲解员”……一个个生动场景,谱写着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动人乐章。在这里,红色不仅是历史的底色,更成为青春最鲜亮的注脚。(黄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