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17:12:35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73 |
高考志愿填报,能不能让AI“说了算”?随着31个省份陆续进入志愿填报时间,这个被焦虑与选择裹挟的“第二考场”,正被AI技术的浪潮推上风口浪尖。从免费的“大模型报告”到付费的“志愿卡服务”,AI用数据整合的效率为考生铺就了一条“信息高速路”,却也让“算法是否可靠”“决策能否依赖”的争议持续升温。
AI的“万能性”,本质是信息整合的效率革命。当考生输入分数、科目和偏好,AI能快速调取千万级院校专业数据,生成“冲稳保”梯度报告——这确实是传统人工检索难以企及的优势。广东考生韩蕊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物理、生物、政治的科目组合让可选专业面狭窄,付费AI服务帮她快速筛出匹配院校,节省了大量翻官网、查政策的时间。AI的“高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痛点,让考生从“大海捞针”转向“精准筛选”。
但AI的“可靠性”,却困在“数据幻觉”与“人性温度”的双重缺口里。免费平台的推荐可能“激进”或“保守”,付费服务的算法未必能覆盖政策动态调整;更关键的是,专业的选择不仅是分数的匹配,更是兴趣与未来的对话。西北工业大学招生办主任王克勤说得透彻,AI是机械的数据分析,而专业是否适合,需要考生自己对课程难度、职业方向有直观认知。江西考生冯宁的纠结颇具共鸣——AI推荐的“历史专业”或许分数匹配,但她真正想了解的“该校历史系的田野调查资源”“毕业生读研率”,这些更个性化的信息,AI难以给出答案。
这恰恰揭示了志愿填报的本质:它不是“分数与院校的简单匹配”,而是“自我与未来的深度联结”。AI可以是“信息望远镜”,帮考生看清远处的山峦;但“登山的方向”“中途的风景”,终究要靠自己判断。有研究显示,73%的高考生在参考AI报告后,仍会主动联系目标院校招生办,或与学长学姐交流——这种“数据+经验+自我认知”的复合决策,才是更理性的选择。
治理AI志愿填报乱象,需要“规范”与“引导”双管齐下。北京市网信办联合多部门开展的专项合规指导,要求企业标注“仅供辅助”字样,正是为了避免技术被滥用;而教育部门持续优化的“阳光高考”平台,则为考生提供了权威的官方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考生与家长需建立“工具思维”:AI是帮手,不是指挥官;数据是参考,不是标准答案。
志愿填报的最终答案,藏在考生的兴趣里,在未来的可能性中。正如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所说:“志愿填报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当AI用数据帮我们扫清信息障碍,剩下的路,终归要自己带着热爱与清醒,一步一步走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