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 09:10:29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847 |
“干得越多,错得越多”,这一现象在社会学中被称之为“洗碗效应”。底层逻辑是:洗碗越多,打碗越多;不洗,非但无过,有时还可以邀功。这显然与我们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所要求的干部担当作为背道而驰。广大干部是推进改革的骨干力量,各级组织部门要借改革之“力”,力破干部队伍中的“洗碗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借改革之力固思想之基,涵养主动愿为的健康心态,坚定“洗好碗”的决心。下河莫怕漩涡多,打铁莫怕火烫脚。害怕是“闲”出来的,底气是“干”出来的,怕“错”是一切成功事业的“绊脚石”和“拦路虎”。各级组织部门要借改革之力,引导广大干部率先打破思想顾虑这一关,把提高政治能力放在首位,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改革的实际行动、实际效果忠实践行“两个维护”。要视改革为锤炼党性、提升能力、展现担当的试金石,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自觉性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把肩上使命担起来,把分内之责履行好,志不改、道不变全身心投入到全面深化改革主战场,矢志不渝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巨轮朝正确航线向深水区挺进。
借改革之力强干事之能,保持能干会为的工作状态,提高“会洗碗”的本领。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当前改革任务正处于重要的攻坚阶段,越是接近改革深水区,所遇到的情况越复杂。各级组织部门要借改革之力,把事业需要放在第一位,做到改革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改革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开展“量身定做”式的培养,在拓宽专业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上下功夫,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交流、共同研讨等方式,让干部在培训中收获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不断补足担当作为的“技能短板”,提升“洗碗”的本领,降低“摔碗”的几率,确保干部有激情也有能力在改革的吃劲岗位、重要岗位和攻坚一线冲锋陷阵、建功立业。
借改革之力清政治生态,营造砥砺敢为的政治生态,摆脱“怕摔碗”的束缚。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即便再怎么小心细致,也难免“磕碗碰盘”,倘若不问缘由,随意给干部“扣帽子”“打板子”,就会严重挫伤了干部锐意进取的积极性。组织有担当,干部才会有底气。各级组织部门要借改革之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有关要求,正确把握失误的性质和影响,分清公与私、工作失误与违规操作,厘清界限、明确标准、建立清单,以容错纠错破除“干错干多”的“洗碗效应”,让奋发进取者吃下“定心丸”、让改革创新者吃下“镇静剂”,真正让干部能够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无所顾忌、轻装上阵、奋勇前行。同时也要针对作风漂浮、高高在上乱作为的干部,懒政怠政、消极度日不作为的干部,甚至打着“容错”当幌子的干部,拿出强有力的措施处理解决,以约谈、调整为手段震慑干部,让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塑造良好的风清气正、欣欣向荣的政治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