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地评线】中安时评:锐意进取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2024-12-27 11:34:54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836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对“天关”卫星探路者“莱娅”和极目卫星联合获得数据深入分析,揭示了伽马射线暴形成磁陀星的直接证据。该研究成果于日前在线发表在综述性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规划、政策和文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锻长板、补短板,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充分调动起各领域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加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3万亿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南京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我国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眼未来,要持续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将政府、市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把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打造国家科技先导力量,重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融入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通过开放,我国与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创新理念,共同攻克重大科技难题。截至目前,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面向全球发布了《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拓展。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92.8万辆,同比增长12.5%,不仅满足了全球消费者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引领了全球交通能源转型与变革。着眼未来,要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积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加强对话交流,扩大互利合作,增进价值共识,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以更紧密的合作获得更高质量科技成果,更好地为全球科技治理发挥积极作用,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

厚植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沃土。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2023年12月,科技部发布《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2)》。《报告》显示,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也开始在科技创新一线冒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为38岁,以及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年轻化。着眼未来,要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建立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承担重大项目,为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创造条件,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同时,搭建完善汇聚全球创新人才的平台,建立更加开放的技术交流机制,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相关新闻